這篇網頁設計論文發表了網頁設計語言課程改革的思考,運用互聯網對教學課程進行改革是必然的,論文探討了“網頁設計語言”專業課程的改革教學內容,論文對改革教學內容進行了探討,將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客戶才呢過當中,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網頁設計論文,語言課程改革
2015年兩會,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傳統行業紛紛迎著“互聯網+”的春風,思考如何轉型升級,“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顯示出強大的力量,不斷促使其進行升級換代。“互聯網+教育”也勢在必行,當“互聯網+”遇到教育,互聯網對教育的變革也將是徹底而深刻的。新媒體專業是基于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順應信息數字化需求,順應媒體融合趨勢而產生的跨學科專業。新媒體專業是被互聯網浪潮最先影響到的專業學科,互聯網的快速變革帶動了新媒體專業的發展,為了適應這種快速發展,專業課程也必須不斷更新調整以適應這種發展,因此作為新媒體專業必修課的“網頁設計語言”課程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重新定義課程教學目標
“網頁設計語言”是新媒體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這門課程使學生真正了解網頁的本質、網頁的構成方式、內容以何種網頁形式呈現、網頁如何實現與用戶交互,通過掌握一些基本的標記和代碼,能夠實現網頁常用的效果。網頁是用戶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方式,過去用戶瀏覽網頁主要在臺式機上,因此這門課程傳統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在PC端的網頁設計和實現能力,掌握PC端網頁頁面上內容結構的設計、頁面內容的排版布局、頁面的交互設計等。“互聯網+”時代,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在課程教學目標設定上也應該以瀏覽網頁的用戶為中心,另一方面用戶瀏覽網頁不再局限于PC機,還能用手機、Pad等瀏覽,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設計制作出符合用戶體驗的跨平臺(PC端,手機、Pad等移動端)網頁。
改革教學內容
在新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用互聯網思維對課程教學內容迭代更新,強調用戶思維,從用戶角度考慮網頁的設計與實現。過去“網頁設計語言”課程內容主要是針對PC端網頁設計,PC端網頁設計主要以HTML4.0技術,CSS1.0/2.0技術為基礎。HTML4.0技術負責顯示網頁的內容,CSS1.0/2.0技術負責呈現網頁的外觀,通過這兩種技術的結合基本實現了網頁內容和形式的分離。HTML即超文本標記語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是實現網頁的標記語言,網頁上的元素都可以用相應的標記表示。HTML技術和其他WEB技術(如CSS和JavaScript)結合能創建出形式多樣交互性的網頁。HTML標準1999年12月發布了HTML4,2014年10月29日,萬維網聯盟制定完成了HTML5標準規范。HTML4是為了適應PC端網頁設計需要,而HTML5充分考慮到了多種終端需要,也照顧到了各種瀏覽器的兼容性。HTML5同時提供了更豐富的網頁多媒體的支持,新的語法被引進以支持這一點,如video、audio和canvas標記。HTML5還引進了很多新的特性來增強用戶體驗,改變了用戶與網頁的交互方式,使用網頁和用戶交互更順暢。CSS即層疊樣式表(CascadingStyleSheet)。在網頁制作時采用層疊樣式表技術,可以有效地對頁面的布局、字體、顏色、背景等網頁元素的呈現效果實現更加精確的控制。只要對相應的CSS代碼做一些簡單的修改,就可以快速調整同一頁面的不同區域或者不同網頁的外觀和效果。CSS3是CSS技術的最新版本,CSS3采用模塊化思想去設計,按照不同的功能劃分成了更小的模塊,很多新的模塊被加入進來。這些模塊包括:文字特效、盒模型、背景和邊框、表格列表、文本樣式、漸變效果、變形效果等。每種模塊都比以前提供了更多網頁元素的呈現效果,如2D轉換、3D轉換、過渡、動畫等,給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交互效果。HTML5和CSS3是基于用戶體驗、兼容移動端的響應式網頁技術,它們徹底改變了互聯網網頁的呈現方式。本課程內容改革中將遵循幾個原則:1.去掉比較陳舊、不符合互聯網潮流發展的網頁技術;2.引入以用戶為中心、跨平臺、符合用戶體驗的最新網頁技術;3.新舊課程內容注意銜接、逐漸過渡;4.避免課程內容臃腫繁雜,有選擇性地講解比較重要的網頁技術,把學生有能力理解的內容以電子教案和教學視頻的方式提供。按照以上原則,課程內容上將先簡單介紹HTML4、CSS1.0/2.0等傳統的網頁技術,重點介紹其中的精髓部分,如文本、超鏈接、圖像、表單等常見網頁元素、傳統布局方式等。在此基礎之上,過渡到HTML5和CSS3,重點講解HTML5、CSS3中新增并且常用的元素、交互方式、新的布局方式,如HTML5中支持音頻、視頻、繪圖的元素,CSS3中色彩漸變、變形效果、過渡、移動流體布局、兼容響應式布局等。新內容增加的方式在開始階段采用對傳統內容的補充,之后再詳細展開,逐步過渡到成為課程主體內容。
改革教學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網頁設計語言”課程的內容改革是核心,教學模式改革是輔助內容展開的手段。在教學模式改革上也應用互聯網思維,“以學生為中心”,采用任務驅動教學、項目教學、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方式結合的模式。任務式驅動教學、項目教學經過多年實踐檢驗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在多年的課程建設和改革中,這些教學方法被逐漸引入到“網頁設計語言”課程教學中,對本課程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互聯網+”時代出現了翻轉課堂、微課等新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作用,和項目教學、任務式驅動教學能夠互補,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將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融入課程中提高教學效果。
1.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教學環境教師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傳授,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知識內化。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環境,學生晚上在家學習新知識,白天在教室完成練習和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課堂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學習和課中學習兩部分。課前教師制作課程微視頻、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發布任務等,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課中學生以組為單位協作探究,教師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進行個性化指導、總結點評等。該模式注重交流和評價,在課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課中在協作探究中促進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指導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資源的提供者,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探索,挖掘學習者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習者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微課。微課是相對傳統課程的一種微型課程,用以闡釋某一知識點和解決某個單一教學問題。微課通常由微視頻和配套的教學資源組成,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等錄制下來制作成短小的視頻,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通過下載或點播,能重復使用,利用率高。“互聯網+”時代,移動網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迅速普及,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使隨時隨地進行智能化學習成為可能,這種學習方式突出學習的靈活性和互動性,強調學習內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微課順應了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的發展趨勢,更加適合當下“碎片化”的學習。經過近幾年在很多高校的實踐證明,將翻轉課堂、微課這些新的教學方式與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方式結合應用在實操技能型課程中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網頁設計語言”課程改革必須順應互聯網教育改革的趨勢,應用好互聯網思維,“以用戶為中心”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滿足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目標。
作者:劉濤
推薦期刊:《計算機輔助工程》是上海海事大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創刊于1992年,是我國計算機界與工程界的重要學術性刊物之一。本刊主要刊登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和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