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以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各高校紛紛開設了人文科學素質教育課,但實際效果不佳很值得我們思考。本文詳細分析了現階段大學人文素質科技教育課所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必須用網絡技術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如何用網絡技術提高人文科技素質教育課教學質量的途徑與方式。
論文關鍵詞:教育論文刊發,網絡環境,大學生,人文科技素質教育
對于一般高校而言,未來發展的重點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為目標,以文理學科滲透為方向,以課程的設計的完善為重點的教學教育的改革,堅持專業教育和人文科技素質教育相互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人文科技素質教育已經引起各類高校的普遍關注,紛紛通過開設人文科技選修課的形式來實施,但隨著各高校的連年擴招,教學資源相對緊張,在分配有限的教學資源和有限的學時時,高校往往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專業教育,而人文科技素質教育或多或少的被邊緣化了。出現了人文科技素質課往往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教師往往以講座的形式進行灌輸式的傳統教育,學生對此毫無興趣,上課時,逃課、開小差、看其他書籍、混學分的現象是隨處可見,與學校開設人文科技素質課的初衷背道而馳,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和教學資源內提高人文科技素質課的教學質量,全面實施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當前各高校應當認真探究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人文科技素質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文科技素質教育模式的單一和內容的陳舊,限制和弱化了教育的效果
就教學模式而言,目前人文科技素質采用的教學模式是上大課,聽講座的數量型,任務型,單項式教學,一切以教師為中心,與素質教育提倡的個性化,研究式,交互式質量型教學有相當差距,與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相當脫節。教學內容上以教師講義為主,學生往往沒有與之相配套的教材,即使有也可能過時。不能反映當前人文科技素質教育方面的前沿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
2.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削弱了人文科技素質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對自身人文科技素質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師的引導,由于高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雖然絕大部分高校規定擔任人文科技素質課的教師有較高的職稱,但現階段教師專業課教學工作量大,任務繁重,為了完成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投入到人文科技素質教育課精力往往有限。另外,相當一部分的高校教師特別是中輕年教師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種欠缺人文科技內涵的教育,其自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量大面廣的教學規模和不斷增加的學習需求面前,在對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培養方面,不少教師感到束手無策。
3.課業負擔繁重導致學生難以兼顧人文科技素質教育
對一般的學生而言,除了要學滿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分外,還要應付外語過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加之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要參加第二學歷,各類證書考試等等,這些均會花費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這些學生的學習任務相當繁重,所以對其他方面的學習就很難兼顧,對人文科技素質課的熱情也就自然不高了。
4.當前市場經濟導致學生輕視人文科技素質教育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使得大學教育越來越緊跟市場經濟,按照市場的要求來決定大學的專業設置和學科的建設。這樣一來,與市場不密切的人文學科技素質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擠。加之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給莘莘學子造成很大壓力。實現就業仍是絕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第一學習目標。所以重實用,輕精神;重眼前,輕長遠的觀念在學生中較有市場,使學生誤以為自身的人文科技素質遠遠沒有考試分數,獎學金,特級證,資格證和畢業證書重要,所以人文科技素質教育就不會有大的吸引力,甚至部分學生認為人文課程對將來自身發展沒有作用,在學習上更加忽視。由于學歷層次的差異,高職高專學生在就業時處于弱勢地位。為了增加競爭力,高職高專學生大都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對素質教育卻形成一種偏見,把素質教育僅僅看成一種理論說教,忽視了“成人”與“成才”的關系,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形成一種誤區。
5.校園人文科技環境欠缺導致學生難以獲得人文科技素質教育
近年高校辦學條件的發展多專注硬性指標,例如,各高校校園網硬件投入較大,而校園網上真正用于教學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別是人文科技素質方面的資源卻十分有限,這顯然不利于營造學校的整體文化氛圍。
二.網絡環境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科技素質具備的特有優勢
1.網絡環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逼真的人文科技素質學習情境
在網絡信息中,除文本信息外,還包括大量非文本信息,如圖形,圖像,聲音信息等。網絡環境正是綜合了許多的媒體的特點,網絡信息資源的呈現方式也從靜態的文本格式發展到動態的多媒式連接,使得教學信息能以多種方式呈現,從而提高了學習者的人文科技素質教育的學習效果。
2.網絡環境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人文科技素質方面的學習資源
網絡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可為學習提供大量的可利用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大的資源庫,學生可通過搜索引擎查詢到他所需的資料,還可以通過e-mail,公告欄等找教師或專家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另外隨著動態網頁技術逐漸趨向成熟,資源的獲取也變得越來越生動,感性。學生在獲取這一類信息時,不僅學習興趣巨增,而且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
3.網絡環境能為大學生提供相互交流與協作平臺
網絡環境下提供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上的其他專家學者的多樣化交互與協作,人文科技素質教育再不是傳統的課堂學習和孤單的個人自主學習,而是可以利用網絡協作平臺,如qq,e-mail,視頻會議系統等在交流與交互中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克服了傳統學習過程中學習伙伴之間的交流障礙,拓展了學生人文科技素質教育的活動空間。
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面對面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隔閡,通過網絡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網絡環境下提高大學生人文科技素質的途徑與方式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新時期加強大學生認文素質教育的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要求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求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全面發展,把其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按照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學生素質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牢固樹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思想,把大學生素質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首位,把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各個環節。
轉變教育觀念,重塑人文科技素質課教師的角色意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幫助他們分清崇高與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進素質的全面發展。應當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打破因襲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高職教育特點,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造性實施教學。
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大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面向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學校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學校應不斷的完善學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時學校應該加大資金投入,美化校園,增加各類圖書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圖書,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義的活動,給學生們提供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舞臺。
我們知道,在現代傳播環境下,我們所面臨的教育對象不僅看書而且看電視,看光盤,與網絡連接的一代。他們習慣于通過畫面快速接受新知識,習慣于在虛擬的場景中倘佯;他們更善于通過感覺印象理解圖像信息或身體語言。一個固守傳統教育觀念,或僅僅“立足三尺講臺“的人文科技素質教育工作者,已經遠遠落后時代的步伐。網絡環境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師生關系與傳統的師生關系有著截然不同,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教學之本,與其說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倒不如說教師是學生自主性,個性化學習的引導者。因此,他需要教師做到具有現代教育的思想和知識,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樹立新的師生觀,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特別要具備在網絡環境下實施教學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金鵬 曹源 關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 【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
2 顧愛群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高校素質教育 【j】 廣東醫學院學報 2004 (22)
3 贈央偶 對網絡環境下教育創新的思考 【j】 科技創業月刊 2003 (8)
4 江強安,陳華,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