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推薦優秀經濟期刊《產業經濟研究》發表的一篇經濟論文,》(雙月刊)創刊于2002年,由南京財經大學主辦,是我國第一本專門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政策與產業規制問題的專業學術刊物。2003年本刊加入中國基礎知識工程,在2011年度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學術論文指數排名中,本刊在應用經濟學410種學術期刊中位列第5位,經濟學類562種學術期刊中位列第14位。
循環再生產業是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度正外部性和弱市場競爭性,明晰其價值貢獻邊際、確立外部收益內部化是產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研究其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十分必要。循環經濟運行機制是當前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尤其是從價值鏈視角進行分析的研究文獻眾多,但是從產業層面分析其價值形成及實現尚不多見。本文聚焦于循環再生產業價值活動的微觀機制和市場過程,試圖構建其市場實現機制。
一、循環再生產業的價值形成
1、循環再生產業的價值來源
對循環再生產業的價值分析是建立在生態價值觀基礎之上的,即基于3R1H四原則的生態經濟價值補償和價值創造。循環經濟不僅僅是一個需要投入的經濟活動,還存在巨大的利潤空間,主要的收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廢棄物轉化為商品后產生的經濟效益,二是節約的廢棄物治理和排污成本。這種效益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以不同的規模和形式表現出來。
在企業層次,通過貫徹循環經濟理念實現新業務的價值增值,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輸入端的減量化,即減少進入生產過程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形成生產成本的節約。這種節約可以通過產品工藝設計和生產流程再造等方法實現;二是過程控制,對資源的重復利用和能量的梯次利用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這種節約可以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產品服務化等新型管理方式來實現;三是輸出端的廢物再利用,實現資源價值增值。它實際上包括減少廢物排放帶來的環境成本的節約和資源再利用帶來的生產成本的節約;四是末端治理的無害化產生環境管理收益。這種收益通過引進污染治理技術或開發污染治理新技術帶來環境成本的節約以及新技術的專利收入。
在企業間關系層次上,通過產業鏈接或產業共生,形成價值鏈條甚至是價值網絡,企業不但可以得到上述活動的內部經濟,還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包括來自系統集成的價值剩余以及網絡合作剩余。產業共生形成的企業之間合作互利,對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壓力。產業聚集形成區域內資源配置合理和高效利用,節約運輸成本和物流成本,減少流通過程的資源損耗。
2、循環再生產業的價值運動過程
循環再生產業價值活動體現出價值運動與資源流動的協同,即在價值投資、價值補償、價值實現的經濟循環過程中,資源也經過投入、回流、恢復的物質循環過程。這一過程通過三個不同階段表現出來:一是價值投入與資源配置。循環經濟是通過投入一定的人力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的生態經濟系統,而人們要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來開發并綜合利用資源,進而形成循環經濟的價值鏈過程。包括循環再生技術研發、產品試制、清潔生產、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支撐、生態補償以及對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的價值補償;二是價值物化與價值增殖。在資源循環再生過程中勞動者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和勞動技能作用于物化勞動,通過活勞動的消耗將活勞動物化在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及相關的產品生產中;三是價值產出和價值實現。價值是隨著循環經濟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物質流、能量流得以產出和實現的。
二、循環再生產業價值鏈運行的成本障礙分析
決定市場中企業自制和外購決策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對生產成本的控制;二是做到及時適應。而市場適應性不如內部控制更有效(威廉姆森,2002)。不同行業有不同的要素品質、要素結構和特征,即資產具有專用性。因此資產要素在不同行業間的再配置必然涉及一定的費用而產生成本。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當治理成本和生產成本在邊際上相等時,企業總成本最小。在總成本構成中,企業對組織成本和制造成本控制比較穩定,而交易成本和研發成本,對于靜脈產業和動脈產業的企業來說,差異比較大,前者處于較高分攤水平且相對不確定。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循環再生企業比動脈產業企業具有更大外部不確定性和內部資產專用性。與傳統的常規性企業相比,循環再生企業的生產活動需要投入更多的專用性資本用于資源再生利用,包括技術型專用資本(如循環再生、替代優化、清潔生產等專用性技術、專用性工藝、專用設備、專用設施以及相應的專用人力資本)和關系型專用資本(如專用性產業配套、產業關聯、戰略聯盟等)。因此,在治理成本上,循環企業面臨更多外部交易成本上。循環再生產業價值鏈增殖要求在產業組織形式和公共政策層面改善產業鏈發育和外部性租金耗散狀況,從治理結構和產業規制兩方面降低交易成本。
三、循環再生產業價值實現條件及影響因素
1、影響循環再生產業價值實現的市場條件
要使循環經濟順利推行必須滿足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兩個基本要求,即:循環經濟導向的技術革新,確保循環經濟生產的技術可能性;再利用和資源化物質的使用價格與其替代要素的價格之差必須足夠小(鄧永新、沈體雁,2007)。作為循環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循環再生產業價值實現同樣要遵循這兩個要求。
不同的技術形態,影響循環再生企業的成本曲線。循環再生技術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共性技術,二是專有技術。共性技術可提高循環再生產業的整體水平,導致循環再生產業平均成本下降,產生對傳統線性經濟的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專有技術則為循環再生企業獨有,將導致該企業循環再生成本曲線以更大斜率表現出來,獲得更大壟斷利潤,產生產業內的競爭優勢。但是,目前中國循環經濟所需技術的發展尚不完善,設備更新成本、運行成本也較高,使企業實行循環經濟的成本較高,需要政府進行補貼。
2、影響循環再生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因素
(1)循環再生產品的主要形態。循環再生產品是指通過實施循環經濟活動而生產的產品。它通常是以再生資源或非初始性資源為基礎,通過循環型技術制造而成。循環再生產品可分為三類:一是資源化產品,即把生產或消費活動產生的廢棄物通過再生技術改造,作為其他生產活動所需要的資源或原材料;二是中間產品,通過再循環或再利用技術制造的產品,為其他經濟活動提供生產資料或生產工具;三是最終消費品,通過循環再生技術制造的、為最終生活消費提供服務的產品。而循環再生資源價格的真實顯示要求三個市場的完善:一是初級資源市場,對初級資源價格要能真實地揭示出來;二是再生資源市場,再生資源的生產是一個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動,需要把這種正外部性內部化;三是循環型產品市場,避免非循環型產品對循環型產品的“逆淘汰”。
(2)循環再生產品定價基礎與價格發現。對循環再生產品進行定價是基于三個原則:一是環境產品有價。根據生態價值論,資源環境作為稀缺性物品,不僅具有非使用價值,還具有使用價值;二是污染者付費。根據外部性內部化理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條件是讓污染者承擔污染產生的外部成本;三是再生產品的生產成本和營銷成本,這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
循環再生商品的價格發現。假定產權明確,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性副產品的價格就會顯示出來。原因在于:第一,大部分資源性副產品沒有完全實現價值轉移,其殘值存在一定的贏利空間。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任何產品的價值都包含經濟價值和物理價值兩個部分。前者由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決定,后者由其自身的資源功能決定。工業及生活廢棄物雖然失去經濟價值,但物理價值仍然存在,通過技術處理,其物理價值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第二,合理的價格機制準確而真實地反映了資源價值,表示資源使用者支付了的價格至少不會低于資源的機會成本。既然初次生產過程資源價值并未完全轉移,就意味著資源購買時所付出的成本還沒有完全抵消。當然,在會計上,這種成本可能會被各種收益所掩蓋。但是,僅就資源本身而言,價值沒有形成循環。第三,從需求來看,資源價格真實反映資源機會成本,當原生資源利用的機會成本足夠高時,再生資源的替代性就會顯現出來。根據替代理論,企業會增加對可替代的再生資源需求。
四、循環再生產品市場實現機制構成
1、信號機制與個體交易均衡的實現
(1)信號機制。博弈中的經濟主體假定是理性的,同時參與者也認為對手是理性的,因此,只要釋放一定的信號,對手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映。市場交易者在一定的信息結構下做出決策。初入市場時的信息來自市場環境、交易對象和產品,交易者根據這些客觀信息在自己的認知模式下形成對交易對象和產品的信念。在交易進行之前,這種信念是先驗的。進入交易過程后,交易對象發出信號。通常賣家先行動,買家由此判斷其類型,修正自己的信念結構,形成后驗的信念。
(2)再生產品的交易過程。再生產品與普通產品的區別在于產品包含的材料是再生材料。由于知識的不足和認知偏見,消費者通常對再生產品持有懷疑態度。再生產品的銷售要解決三個問題:讓消費者愿意買,在消費的功能上與同類其他產品是完全可替代的,質量保證。因此,在銷售策略上,賣家對買家形成質量好的印象,此時不可采取低價策略,而應與綠色、環保、生態、節能、低碳、生活品質等概念結合,開展與此主題相關的營銷活動。通過在包裝、物流等環節的科學設計和規劃降低成本,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體驗價值。
2、群體學習機制與市場演化均衡的實現
(1)群體學習機制。群體學習符合生物種群演化的特征。因為趨利避害是一切生命的本能,任何一種能夠獲得利益且付出代價較小的行為都會得到模仿。群體內的學習策略是選擇預期凈收益最大的成員為學習對象,預期凈收益取決于模仿的收益、成本和成功的概率。成功者的收益越大,越易吸引學習者;學習成功者人數的增加也會吸引學習者。
(2)再生產品市場的演化。從消費者看,當很少人購買再生產品時,就會有更多的人質疑其質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使用者少,產品的信息傳播面小,無法形成對產品的認知;二是即使質量很好的再生產品因消費者規模不足以產生口碑效應。從供給者看,由于市場規模小,產品的相關服務無法全面提供,對于一些需要售后服務支持的產品因供給不足或不穩定而令消費者望而卻步。只有當需求規模增加,達到市場的需求門檻,再生產品市場才會正常運轉。
五、結論
價值創造不等于價值實現。循環再生產業創造的價值需要克服成本障礙、資源環境價格約束和技術約束等瓶頸,并把握好產品定價原則、理順價格顯示機制。循環再生產品的市場實現是檢驗該產業運轉是否順暢的最終環節,它包括個體層面的交易均衡和群體層面的演化均衡。研究表明,循環再生產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在資源環境管制、產業技術政策、市場準入和規范等政策給予必要的支持。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基于價值鏈重構與市場博弈的資源再生產業價值實現機制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Y12G03021)
“節能環保新興產業市場培育機制、路徑與模式研究:以浙江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Rose,C.M.,Stevels,A.,Ishi,i K.Applying environmental value chain analysis[Z].Proceedings of electronics goes green conference,Berlin,Germany,2000.
[2] 葛揚、潘薇薇:試論循環經濟價值鏈及其運行[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3] 陳建華、朱磊: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價值鏈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2).
[4] 焦俊、李垣:企業綠色價值鏈及其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1).
[5] 趙春雨:循環經濟價值鏈的價值要素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5).
[6] 張衛東、楊雪鋒:節約型經濟的基礎和條件[J].經濟學家,2005(5).
[7] 沈滿洪: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