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簡介:
《鴨綠江》雜志是遼寧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純文學期刊,自1946年創刊伊始,一直遵循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倡導現實主義風格,努力推舉老、中、青作家高水準的藝術精品,刊登各種體裁的文學新作。刊社努力培養文學新人,并挖掘出大量優秀作品。1946年12月,《東北文藝》,即《鴨綠江》的前身誕生。刊物的宗旨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的指引下,努力反映工農兵的火熱斗爭生活。
《東北文藝》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作者,這些作者中的很多人都出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如周立波、趙樹理、羅烽、公木、肖軍、塞克、舒群、白朗、嚴文井、劉白羽、西虹、周潔夫、范政、史松北、張東川、宋之的、戈寶權、金人、馬加、雷加、謝挺宇等。新中國成立后,《東北文藝》先后更名為《文學叢刊》、《文學月刊》、《處女地》、《文藝紅旗》。許多50年代成長起來的著名作家、詩人都是從這里起步的。比如楊大群、浩然、胡昭、劉真、木青、厲風、劉文玉、陳玙、鄧友梅、楊麥、阿紅、李云德、李惠文、李敬信、胡景芳、崔德志等。受文革沖擊,剛剛改名為《鴨綠江》的刊物停辦。后來又更名為《遼寧文藝》。
文革結束后,刊物重新命名為《鴨綠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作家,如金河、熙高、李宏林、胡小胡、胡世宗、徐光榮、達理、鄧剛、王中才、劉兆林、李松濤、李占恒、謝友鄞、馬秋芬、于德才、林和平、孫慧芬、劉元舉、田永元、張濤、邊玲玲、呂永巖、柳沄等。為了鼓勵文學創作,刊物從1980年開始設置了鴨綠江文學獎項。2005年的鴨綠江詩歌獎和小說獎的評選受到了作者和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過去六十年的歷史里,《鴨綠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曾經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創新是《鴨綠江》一貫的精神,刊物不斷適時改版,向更有益于文學發展的方向邁進。
2007年,《鴨綠江》經過全新改擴版后,除原有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外,增添了“創作之履”、“文化遼寧”等欄目,推出后廣受好評。同時,為了適應文學性期刊發展的需要,《鴨綠江》雜志社創辦了下半月版,使《鴨綠江》雜志展現出新的精神面貌,進而步入了一個新的探索發展時期。
《鴨綠江》下半月版在保持大部分上半月版的欄目的同時,更突出了通俗性和貼近生活性,所刊登的小說、散文等作品強調了故事性、可讀性,并與中央振興東北的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刊登一些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的報告文學作品,對各種經濟熱點、各種經濟團體的發展進行廣泛深入的分析探索和文學性宣傳,以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意識,達到以文化力助推經濟發展的目的。
本刊多次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優秀中,短篇小說百花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遼寧省期刊優秀作品獎,遼寧省文藝創作獎等各類評獎中獲獎。
期刊欄目:
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外,創作之履、文化遼寧
期刊收錄: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牛心柿 阿貝爾
三葉書店 謝方兒
田園牧歌 盛祥蘭
我們的機器人(連載) 王多圣
春行之心:川中記 楊獻平
非虛構南方關鍵詞 柴畫
我家那束吉祥草 文暢
出發·命運 鄭亞洪
遼西隨筆:豆腐·黃河陣 袁海勝
我從秋天回來(組詩) 尤克利
鏡中(組詩) 東君
認罪(組詩) 羅佳琳
一念之間(組詩) 白林
家事國事寧遠事 周建新
緊貼現實多元探索厚積薄發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小說創作綜述(上) 宋文壇,周景雷
拓擊世界的痕跡 ——鬼金攝影作品 鬼金
文化論文:差序格局中的界圈及其文化存在
內容提要 費孝通教授60 年前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論對研究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意義深遠。它來源于血緣差序,運用于社會關系。其中,存在著一個依據血緣差等劃定的“界圈”。這一“界圈”不僅將差序格局從總體上劃分為“內圈”和“外圈”這親疏明顯的兩大部分,對人們的社會互動影響甚巨,而且還演變成一種觀念文化,廣泛存在于非血緣的群體中,成為傳統乃至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征。
關鍵詞:文化論文,差序格局,血緣差序,社會關系
血緣差序和關系格局
費孝通教授提出的“差序格局”,最初來源于宗族的血緣差等結構,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血緣差序。由于傳統中國對宗族血緣群體有很強的認同感,致使這一血緣差序很自然地轉化成了宗族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格局和社會互動準則。
SCI期刊推薦 >
論文指導 >
職稱論文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