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嚴格管理期刊質量,一般中國科技期刊的審稿大多采用“三審三校”。即,編輯初心、專家審查、主編或編輯委員再審、主編或編輯委員政審。每個階段的審稿都是對稿件學術質量和價值的判斷和篩選。在這種審稿過程中,第一個初審是審稿中的基礎部分,是指編者對稿件的初步審查和評價。在初審階段中也有部分稿件被淘汰,那么初審被拒是不是說明論文很差呢?
初審是把握期刊學術質量的第一道防線。編輯初審的首要任務是審讀原文,認知文稿中的科學性和創新性,正確判斷作者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推理的嚴密性等。這既是保證文稿內容科學、準確的基礎,又是書刊編排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的前提。編輯初審一般會從硬性指標和軟性指標兩大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如果初審沒通過,很有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出現問題:
1.格式不符合期刊要求。沒有將稿件按照期刊的排版要求進行修改,直接投稿,然后初審被拒。如果是這種理由,只要按照期刊要求,修改好還有機會重投。
2.論文的相似度過高。期刊通常都有查重軟件,所投稿的論文被查出相似度過高,這種情況初審被拒,是沒有機會重投同一期刊。
3.稿件不在期刊出版范圍之內。每個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圍,如果你所做的工作不在期刊出版范圍之內,初審被拒,也沒有機會重投同一期刊。
4.編輯認為稿件的創新性不足。只有一些特別好的期刊,編輯才會以這個理由初審拒稿。
如果稿件初審不能通過,也就不會進入第二審、第三審等后續程序了。因此,如何在撰寫論文時精心鉆研、有的放矢,提高所投稿件的初審通過率,顯得至關重要。
推薦閱讀:初審拒稿的原因
論文指導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
SCI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