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1工程及環境概況
黑山水電站位于黑龍江省東寧縣境內的綏芬河流域的大綏芬河中游,屬東寧縣老黑山鎮管轄,距東寧縣77k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511km2。項目區位于太平嶺東南翼,以低山為主,局部為丘陵,海撥高程240~800m,區內低山縱橫,溝壑眾多,河流發育,植被良好,流域內局部發育有小型河流沖積平原。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4.9℃。
2主要環境影響
2.1淹沒影響
老黑山電站建設最直接且有深遠影響的是土地淹沒,并且為不可逆影響,它將改變土地使用功能,電站壩址處大綏芬河河道呈大“S”形,庫區蓄水淹沒面積小,不會造成大綏芬河峽谷景觀資源的損失。庫區蓄水后,陸地生態環境變為水生生態環境,旱生植被不能繼續生存,老黑山電站將淹沒林地0.75hm2,耕地13.56hm2,荒地14.20hm2,河灘地10.80hm2,水面7.69hm2,共計47.00hm2。不同植被淹沒損失情況不一,淹沒將使部分植被的種類暫時有所減少或消失,本電站淹沒影響最大的是農田植被,林地所占比重很小,由于庫區周圍耕地分布較為廣泛,加之本工程所淹沒的耕地數量較少,因此水庫淹沒對當地植物資源的數量和分布范圍影響很小。淹沒區內沒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物種,淹沒區內的天然次生林植被種類主要是柞樹,這些植物在庫周廣泛分布,水庫淹沒不會對流域的植被類型和物種構成威脅,未破壞該地區陸生植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2水文情勢的影響
2.2.1水庫水質
老黑山電站為山區峽谷型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庫面面積為0.47km2,庫容130×104m3,多年平均流量為15.3m3/s,多年平均日徑流量為132×104m3,與水庫庫容相當,水體交換頻繁。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為5m3/s,水體滯留時間僅3d左右;平水期多年平均流量為15m3/s,水體滯留時間僅1d左右;豐水期多年平均流量為25m3/s,水體滯留時間僅0.5d左右。通過分析,水庫本身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天然來水經過水庫的攔蓄、沉淀、降解等一系列自然凈化作用,各項水質指標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本水庫由于水體交換頻繁,水體中的氮、磷及有機質不易富集,水質指標的改善程度將比較小。根據本次評價水質監測資料,水電站壩址處河道現狀水質相對較好,故工程建成后水庫水質變化不會很大。
2.2.2壩下水文情勢分析
老黑山電站為徑流式電站,庫容很小。在電站運行期,只要河道天然來水量能夠滿足發電要求,電站即24h發電,所以電站對下游河道徑流的影響主要是對溢流壩至電站尾水渠之間河段(即所謂的脫水段)的影響,而從電站尾水渠開始的下游河道徑流情況,由于發電水流與通過溢流壩下來的水流匯合后,與河道天然徑流狀態幾乎沒有差別。
2.3生態環境的影響
老黑山電站建成后,庫區的生態環境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電站建成前,庫區的景觀類型為農田、村居、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觀。電站建成后,景觀結構將發生明顯變化,原來溪流將變成小型的湖泊型水庫,淹沒區的陸生生態環境完全變成水生生態環境,并且庫區內水流速相對減慢。老黑山電站建成后,隨著水域的擴大,庫區魚的種類和數量將有一定的增加,尤其是適宜于穩水生活的魚類,將因環境適宜、食物豐富而迅速繁殖、生長,并成為庫區魚類主體。越冬時,庫區水面可為魚類提供良好的越冬場所。
3環境保護措施
3.1水環境保護對策
3.1.1確定下泄生態流量
為保持脫水段的生態環境不因水庫建設而遭受較大的破壞,在河流上游來水剛好是發電機組用水量的整數倍(4倍以內)時,應控制水輪機發電水量,使脫水段保持一定的生態需水量。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本工程由于脫水段可能存在的斷流期較短,為保持脫水段生態環境,可以在斷流期下泄一定量的生態環境需水量,不會因此影響電站的整體效益。具體措施為通過人為調控使發電機組為非滿負荷發電,保證溢流壩最小過流量不小于上游來水量的10%,保證河道脫水段的生態環境需水,使脫水段生態環境不因水庫建設而遭受較大破壞。
3.1.2水質保護措施
加強電站周圍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區域森林覆蓋率,同時在水庫周圍建立水源涵養林,發揮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減少水土流失量;水庫上游農業生產限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并禁止使用高殘留農藥,提倡發展綠色食品,多施農家肥,減少對水域的污染。加強電站富營養化的防治力度,減少入庫水體的總氮、總磷含量。認真做好庫底清理工作,盡可能減少庫底營養物質污染庫區水體。
3.2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3.2.1工程永久占地保護措施
電站建設將使原有耕地、林地等變成工程用地,其中耕地所占的比例較大,被占用的林地應選擇適宜的地點進行異地補償種植,恢復林木種植,力求達到占補平衡。在兩岸地勢坡度平緩的地帶以及庫周種植灌木柳等。電站建筑物空地鋪草皮,并加以保護。
3.2.2表層土壤保護措施
在生態恢復時,無論是永久占地,還是臨時占地,都將對表層土壤產生直接的破壞作用,表層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植物種子、塊根、塊莖等繁殖體,是可利用的寶貴資源,施工時要將表層土清理出來,堆置固定的地點,并采取攔擋等臨時性水土保持措施進行防護。主體工程結束后,將表層土壤用于庫周植被的種植。
3.3施工期保護措施
對于來自篩分系統生產廢水,應修建沉淀池,使篩分廢水經沉淀池充分沉降后排放。根據工程日排廢水量,沉淀池的設計規模為13m×10m×1.5m,日處理能力100m3。施工人員生活駐地修建污水集水池,集中收集生活污水,依靠自然蒸發消耗,污水池要定期消毒,防止污染施工區的周邊環境。施工過程中,對車輛和設備的保修、維修以及清洗等活動要在指定地點進行,并集中收集含油廢水,經過隔油池裝置處理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