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屯留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麓,上黨盆地西側,共轄14個鄉鎮(開發區),294個行政村,人口26.7萬。全縣總面積114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743km2,占總面積的65%。地形西高東低,由西向東逐漸傾斜,自然形成山區、丘陵、平川區。西部山區山巒重疊,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土壤瘠薄,是主要水土流失地區。自2008年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以來,縣委、縣政府把項目建設作為治理西部山區水土流失,發展區域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抓手,組織上支持,資金上幫助,使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1項目基本情況
屯留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絳嵐項目區,涉及屯留縣張店、西流寨、上蓮3個鄉鎮(開發區),11條小流域,新增治理度55.7%,實施期末累計治理度達70%。目前,該項目已建設了馬家莊、西流寨、宜豐、黑家口、上蓮、西溝河6條小流域,總投資1636萬元,其中中央、省補助956萬元,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61.7km2,包括梯田275hm2,水保林2173hm2,經濟林115hm2,封禁治理3607hm2,建設谷坊55座,護堤壩0.5km,田間道路11km。
2項目建設效益
2.1生態效益
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小流域內水土保持各項措施的綜合配置,項目區形成了林地、梯田、谷坊等節節攔蓄的防護體系,使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來的15.6%提高到70.1%,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2.4%提高到50.3%,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比例由原來的20.0%增加到80.1%,各項措施減少土壤侵蝕量32.7萬t,攔蓄和調蓄徑流量的能力大大增強,生態環境趨于良性循環。二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提高。項目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平梯田整修和高標準的谷坊建設,變農田“三跑田”為“三保田”,同時實施了高標準的溝壩地整治,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糧食單產。三是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首先,荒山上栽植了水保林,采用魚鱗坑整地,呈“品”字形排列,樹種采用側柏等鄉土水土保持樹種;其次,溝底建設了以谷坊為主的溝道治理工程,對蓄水、攔沙、降低侵蝕、減輕河道淤積發揮了重要作用,小流域內基本實現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溝,暴雨不成災的目標。
2.2經濟效益
項目區完成的275hm2梯田整修以及溝壩地整治,年可增產糧食39萬kg,115hm2經濟林年收入可達116萬元。工程的實施,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群眾得到了實惠。
2.3社會效益
一是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項目實施中,工程所在鄉鎮、村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地集中項目、技術、資金,合理調整了農、林、牧用地結構,加快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二是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區山、水、田、林、路的布局更加趨于合理,帶動了水利水保工程的生物化、水利化、高效化的發展,田間道路和谷坊等工程的建設,有效改善了山區交通條件,減輕了農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負擔。三是促進了社會文化進步。2011年按照省、市精神,結合紅色文化,經過精心選點,把老爺山紅色區域所在的上蓮小流域作為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的流域之一,進行了水土保持各項綜合治理。目前,上蓮小流域已成為一條集水土保持、愛國教育、紅色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功能性小流域。
3主要做法
3.1加強領導,強化宣傳,夯實工作基礎
為進一步增強全縣人民的水保意識,提高全社會參與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秀美新屯留的積極性,屯留縣結合“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等宣傳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各種宣傳形式,經常廣泛深入地開展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水保治理典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意義的宣傳活動。通過建造項目宣傳牌,小流域碑牌,封禁治理牌,項目公示牌,書寫水保標語,印發宣傳資料,召開會議等各種宣傳方式,充分調動了項目區群眾參與水保重點建設工程的積極性,為重點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2突出重點,提高標準,取得良好效益
在小流域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對流域中的所有措施按照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水土資源的要求來配置。特別是在征求當地群眾要求和建議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了溝道干砌石谷坊的工程建設:一是群眾要求建設谷坊的積極性特別高;二是過去的谷坊等溝道工程都是群眾自行修筑,沒有經過工程設計,工程質量較差,沖毀現象嚴重,導致侵蝕溝形成,溝床下切,水土流失嚴重;三是工程效益突出,馬家莊小流域內耕地主要集中在溝道內,溝壩地是當地糧食的主要來源地,溝道谷坊工程建設對于提高當地糧食產量至關重要;四是石料來源豐富,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小流域內谷坊工程建設,成為流域內真正的惠民工程。
3.3綜合規劃,“三個結合”,提升工程建設水平
一是水保重點建設工程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以核桃為主的果業是屯留縣的主導產業,在實施重點建設工程時,把以核桃為主的經果林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工程與經果業發展相結合,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成效。二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的整體防御功能。在措施布局中,堅持“因地制宜、坡溝兼治、綜合防御”的原則,圍繞“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恢復植被”的思路,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坡面栽植水保林,溝底布置谷坊群,達到了水土基本不下山的目標,且林草長勢好,植被恢復快,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是人工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促進了工程的規模建設。因國家補助資金相對有限,必須充分依靠生態自我修復力量。在實施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中,對流失嚴重區域開展人工綜合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對能夠自我修復和無明顯流失區域,采取嚴格的封禁管護措施,通過設立明顯封禁標志,成立護林組織,出臺鄉規民約,固定專人看管,確保林草植被不受人畜破壞,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森林資源實現自然演替,不僅節約了資金,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