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一、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明意味著進步和開化,如果一種文明不是出自整體長遠的考慮,并且為了這種文明付出了慘重代價的話,那么這種文明僅反映了狹隘的文明,甚至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非文明的。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優越生活條件的同時,激化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人類與自然界幾乎完全走到了對立面上,隨著文明的發展,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必將被正視并付諸實踐,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文明。
關于生態文明涵義的研究與論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歸結起來主要是,當從文明發展的歷史形態維度上應用生態文明概念時,它是指一種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更高級的社會整體狀態文明,當從文明的構成成分維度上應用這一概念時,它便是指一種社會形態內部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黨的十七大要求“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①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四位一體的文明相輔相成,共同支撐起我國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大廈。其中,生態文明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而三個文明又分別體現著生態文明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即生態化了的物質文明、生態化了的精神文明、生態化了的政治文明。2011年3月14日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指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②這是我黨注重科學發展,強調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責任的重要體現。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強化政府責任的必要性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中“市場失靈”決定的
通常情況下,市場機制可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然而在資源環境領域里卻出現了“市場失靈”現象。
首先,市場機制無法補償和糾正在資源環境領域的經濟外部效應。外部效應包括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所謂外部經濟性是指一些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把一部分效益免費轉移給其他市場主體的現象,即某一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效益被與該項目無關的人所享用,如公共產品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決定了未付費的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消費,使“搭便車”成為可能,導致提供這種物品的市場主體收益外部化,市場經濟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是不會提供這類產品的;外部不經濟指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雖然造成了經濟損失,但該市場主體并不承擔外部成本的情況,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追逐利潤,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構成了社會成本,而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的成本卻由全體公民承擔,企業在導致污染的生產活動中盈利,造成“公地悲劇”現象。這就意味著當外部效應存在時,自由市場無法正確反映市場主體的成本和收益。
其次,市場無法正確反映資源環境的價值。市場之所以能夠有效配置物品,是由于它能夠通過價格反映物品的稀缺性,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中,任何物質的存在只有通過勞動和交換轉化成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商品時,才能成為被社會承認的財富存在,卻不容易把不通過勞動和交換就可以使用的資源和環境的價值進行正確的反應,因而,在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人造資本被視為限制性要素,被消耗的自然資本卻被視為非限制性要素。由于市場主體天生具有逐利本性,期待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市場自發調節完成只能是一種幻想。
從理論上講,導致市場失靈的每一個因素都暗含著政府的潛在作用,當市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失靈時,政府必須從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出發,主動出來干預調控,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二)是政府具有的公權代表性特征決定的
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性特點和政府的公權代表性特征,要求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生態環境明顯地體現出社會的公共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它應當由代表全體公民意志的機構來行使管理權。政府是擁有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代表公共利益、承擔公共責任的特殊社會組織,具有其他任何組織與個人都無法比擬的公共代表性,它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能夠合法地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定行政區域行使公共權力,具有對本國各地區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和強制力,能夠協調各區域共同解決具有整體性特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生態問題的跨區域性、跨國家性特點,決定了在涉及到生態環境領域中的跨地區或跨國家合作時,需要政府代表本地區、本國全體人民作出決策。政府作為一種公共權威的代表,是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效率與效果的最大權重因素,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都無法替代的。
(三)是政府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
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生態文明的倫理本義,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人類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最終目的還是人自身生存和發展。協調是事物處于平衡、有序、和諧的一種運動狀態和相互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類社會的發展要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相協調,力求改變以往人類因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導致與自然界不協調的狀況,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共同進步,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他們需要的條件,生態文明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主張將人類的消費和生產規模控制在地球資源確能支持和環境能容納的范圍以內,確保人類能夠世世代代地在地球上健康幸福地生活。生態文明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它與生態文明理念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強化政府責任。
三、生態文明建設中強化政府責任的主要內容
(一)培養生態人
生態文明決不等同于一堆經濟數字和圖表,其核心內容是人的生態化,即在心理、行為、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把傳統人徹底轉變為生態人。生態人與傳統的經濟人或主體人不同,他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具有良好的生態倫理素養、追求當代人利益和后代人利益、人的利益和生態環境利益一體化、最優化的人,是實踐活動中遵循生態學規律、尋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化的人。生態人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設,是對傳統經濟人或法律人等類型的完善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