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摘 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高等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公平也一直是人們始終不渝的追求。在知識社會中,知識的生產與創新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社會中的職業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它呼喚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面對知識社會對人才和教育提出的嚴峻挑戰,應積極采取策略發揮政府、社會、高校的合力,促使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
關鍵詞:知識社會 高等教育公平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標,也是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任務。在知識社會,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的核心,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知識社會中的職業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而知識發展水平在區域競爭中存在著的諸多差距,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領域的公平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2009年12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北京益派市場咨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國網,對全國30個省、市、區2952名公眾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中,56.5%的人表達了他們對當下教育現狀的擔憂——“越來越不公平”。[1]因此,實現高等教育公平,促進高等教育自身健康發展是知識社會的訴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高等教育公平,滿足社會公眾的合理需求,成為一項重要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一、高等教育公平與知識社會訴求相契合
(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內涵界定
公平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不懈動力。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追求教育公平也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1866年馬克思明確提出了“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條件和每個公民的真正利益,教育是每個公民都應該擁有的一項平等權利”。[2]然而教育公平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F今教育公平理論認為,教育公平包括:第一、教育起點的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在受教育機會面前應受到同等對待。第二、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社會成員,讓每個社會成員有機會享受同樣的教育。第三、教育結果的公平,是指每一個學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并得到發展。而在高等教育領域內,學術界對于高等教育公平涵義的界定,大多也都是以對教育公平概念的認識作為基礎的。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高等教育公平“即高等教育權利平等或機會均等”、“是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公正”、“是對高等教育現象的評價或價值判斷”。這些觀點基本上是從法律、經濟或倫理等角度作出的考察和界定,都具有其獨特視角和合理成分。筆者認為,作為社會公平一個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從高等教育對象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公平可以界定為:處在同一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的個體,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獲取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享有共同的高等教育資源與過程,最大限度地獲取期待的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結果。
(二)知識社會的鮮明特征
“知識社會”的概念誕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對于知識社會的特征,眾多學者給予了闡釋。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陳乃林在《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專題中作了如下概括:知識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及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社會;是以知識管理為紐帶的社會;也是學習社會。鑒于此觀點,具體來講,知識社會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知識社會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知識只有滿足人的需要,才談得上有價值。而人的生存和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自然和社會的發展。知識社會是一個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會,必然會在深刻總結、提升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更加科學地促進并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2)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任何社會形態必然以一定的經濟形式作為基礎,知識社會的基礎是知識經濟??茖W技術或者說知識是生產力的首要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最終決定因素,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導。知識成為創造財富的主力,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3)知識社會是一個創新成為社會主要驅動力的社會,知識和創新成為社會的核心,知識社會的經濟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征。[3]知識社會經濟和社會特征都清晰地告訴我們,知識社會的最鮮明的特點和最具主導性的因素是創新。創新是產生知識、創造財富的源泉,是知識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
(三)高等教育公平在知識社會的體現
如前所述,知識社會是一個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會,它要求著推進社會發展的主體通過終身學習去不斷完善,而高等教育則成為完成這一環節的重要體系。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改革的深入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行,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目標的提出,高等教育公平性問題更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并已經成為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在知識競爭激烈的今天,社會越來越建立于知識之上。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知識社會中的職業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及中等以后教育。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指出:“知識的生產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因素。”因此,知識社會更加要求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要求每個人都要學會在信息海洋里來去自如,培養認知能力和批評精神,以便區分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擁有新知識,從而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在知識社會里,高等教育公平面臨極大的機遇與挑戰。
二、知識社會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
(一)知識社會影響教育理念,促進高等教育公平
審視古往今來的教育,我們發現“統一化”是一個非常突出的教育情結。這樣的教育理念中往往潛藏著對受教育者主體性和個體性忽視和不尊重,不易激發其發展自身優勢的能動性,使得學生在被動學習中,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生活實踐,從而在就業過程中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這從公平的視角來看,意味著教育過程與結果的不公平。進入21世紀后,西方學術界便提出了“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并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每個人的特點的”的觀點,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是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并突出學生作為個體所具有的個性、差異性。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者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自覺性,積極激發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才能不斷創新工作思路,使之更加符合時代要求與學生的需要,真正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當今時代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這樣才真正符號教育公平目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