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一、生態材料在裝置藝術體現的人文精神
自 20 世紀開始,生態環境問題是政府、不同門類學科科學者和公民高度聚焦的全球性課題之一。生態材料是這個時代的熱門研究,作為一個時代文明、人類發展的標志,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以現成品為主的裝置藝術是以材料作為重要的媒介,“以物言情,與媒材情感交融”的藝術表現方式,很多裝置藝術品不便于收藏,大部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周期非常短,造成資源浪費和生態影響。因此,藝術與生存的自然環境關系,將通過材料的表達體現人類生態文明。生態材料的應用,便于回收循環利用 ;同時解讀材料的意義,突破生態與文化的障礙,以真正理解裝置藝術的可持續發展與審美的精神要素,從而在精神、文化層面對國家、民族等層面的影響。
二、生態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分類
在提倡環保、保護生態的時代背景,無論是傳統材料還是現代材料都在朝著環保的方向發展。生態材料的科學化為裝置藝術構建新理念、新思維。以現成品為主的裝置藝術主要是利用材料的拼貼、組合而成,一個優秀的裝置作品應當優先考慮材料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考慮材料的安全、自然性能。生態材料的使用應要體現環境的協調性,具有天然的生態合理性。最初的原始材料一般有 :木材、竹材、稻殼、石塊、皮革、天然纖維……天然存在的無機材料如黏土、礦石、化石、金剛石、寶石、熔巖、火山灰、金屬、大理石、水晶、煤等。這些材料易加工,可循環利用,便于處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需求,新材料層出不窮,生態材料因此有了新的應用研究內容。
三、生態材料的美感屬性及運用
對生態材料的運用及創作實質也是與材料溝通、交流、體驗和再創造的過程,不同的材料本身具有的材質、肌理、色彩必然會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木材總給人自然純樸、溫馨舒適的原生態感覺 ;竹材給以人質感清爽、清晰潤滑之感 ;金屬給人的則是剛硬、利落的現代感覺……充分的了解材料屬性,恰當、合理巧妙地運用材料,并把材料本身具有的價值美感充分展現出來。裝置藝術家陳慶慶就是一位鐘情于運用自然材料進行的藝術創作。她以麻為主要材料,以其他的花、草、樹枝等自然材料創作出的《玫瑰花椅》、《作繭自縛》、《好夢枕》、《女》、《棺》、《衣》等一批“嫁妝系列”、“女人系列”的裝置藝術作品,表達了她對女性歷史、生活和心理的思考和批判。《塵》是徐冰近年來利用非有機自然物品進行創作的一件最成功作品。利用塵埃的輕揚、纖細、易留痕跡的物理特性的作品,它對生命的脆弱的感喟和關懷之情,巧妙地展現了出來。充分利用生態材料的質感進行開拓,往往超越與物體的本身,直抵文化精神的深層隱喻。使裝置藝術融入生活,用最貼切的材料表達民眾的、社會的主題,實現藝術的生活化,生活的藝術化。
四、裝置藝術的一些選材原則
生態材料研究應用的同時,也賦以藝術門類的科學思維。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當然也包括就人的本體對象直接參與自然的藝術設計,生態材料的應用更應該是符合我們目前所要求和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裝置藝術對材料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
(一)優先選用可再生材料,盡量選用回收材料 ;(二)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盡量選用低能耗、少污染的材料 ;(四)盡量選擇環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配件,避免選用有毒、有害和有輻射特性的材料 ;(五)在從材料影響環境的角度方面,需要考慮材料在創作、使用以及廢棄的整個裝置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
總之,如何從審美和環保角度運用生態材料及工藝做到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是現實代藝術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開拓新的思維方式和創作理念,把生態材料融入環境、藝術,提高人類的審美意識和美化生存空間。
小結
生態材料的研究是一種文化的、現實問題的需求,對裝置藝術更是精神上的品質提升。呼吁藝術家站在生態與文化的去反思和體現當代藝術表現,傳達一種文化精神和審美要素,共建以“自然”為核心的美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