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摘 要:家庭規(guī)范的功能具有約束家庭成員日常行為,鼓勵家庭成員開拓進取,督促家庭成員勤儉持家,維護鄰里互助團結,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生活。但現代社會中家庭規(guī)范卻面臨著解組,其原因在于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生育制度造成的少子化,工作壓力的加大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文化斷裂,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職業(yè)女性的出現。因此,必須從家庭、社區(qū)和政府多方共同重構新型的家庭規(guī)范。
關鍵詞:家庭規(guī)范;解組;重構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是接受傳統(tǒng)文化和學習生活經驗的重要環(huán)境。依據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家庭規(guī)范是依靠家庭習俗和家庭倫理、民間風俗背景,通過相互間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成為家庭成員共同的行為、觀念模式,主要包括是非觀念、做人標準、行為規(guī)范,即對內尊老愛幼、平等恩愛,勤儉持家、宗族團結,對外鄰里和睦。[1]當男女結成夫婦,建立家庭,生育子女,共同把子女撫養(yǎng)成人,直到建立新的家庭。夫婦賦予子女的不僅是生命,還有氣質、性格、道德品質、智力水平、身體狀況。因此,要使家庭成員順利實現社會化,就必須遵循家庭規(guī)范。
一、家庭規(guī)范的功能
家庭規(guī)范以包含昂揚的精神、為人處世的道理、井然的秩序,給家庭成員以指導,體現著父輩們對子孫后代的生命關懷。其功能表現在:
(一)約束家庭成員日常行為。鑒于傳統(tǒng)的孝文化具有一維性,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的同時也輔之苛刻的內容。[2]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于是就出現了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兒、王郎臥冰、彩衣娛親等典故。子女在盡孝的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為人父母,孝文化和禮儀規(guī)范代代傳承。當然,家庭規(guī)范也可以幫助子女約束父母,家庭生活不是個人的選擇,更受家族的影響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二)鼓舞家庭成員開拓進取。歷史上的經商世家或者書香門第都有令人振奮、立意深遠的家庭規(guī)范。山西省富商巨賈喬家,其家規(guī)體現著‘積德為本,續(xù)先世之風流心存既往;凌云立志,振后起乃家法意在開來’。‘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衣惜食非惜銀原惜福’。代代喬姓家族成員,在經商過程中,憑借自身頑強的意志和對家規(guī)的堅守,克服困難,轉危為安。清代大學士張英出身官宦世家,其書房的自勉聯(lián)則寫著‘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的詩詞。家庭規(guī)范像一個圖騰,使家庭成員雖歷經千難萬險,而依舊懷有堅定不移的善念和美好幸福的向往。
(三)督促家庭成員勤儉持家。夫婦作為家庭中的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彼此提醒,不要姑息,加強自我反思。組建家庭之后,其原生家庭的控制就會減弱,在理財方面有錯誤或者缺點時,配偶有責任指出和勸誡,讓愛來影響對方。若鋪張浪費,就算婚姻沒事,總有一天也會寅吃卯糧,入不敷出。
(四)維護鄰里互助團結。家庭與家庭之間毗鄰而居,形成生活空間相連接,地域位置鄰近的社會關系。鄰里街坊之間朝夕相處,猶如一個大家庭,彼此有千絲萬縷的生活聯(lián)系。鄰里關系的好壞,團結和睦與否,對每個家庭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只有每個家庭之間都友好相處,扶危解困,互通有無,懲惡揚善以及誠懇的指出不足,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維護社區(qū)乃至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五)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睦離不開家庭規(guī)范的制定與落實,踐行家庭規(guī)范有助于家庭美德的建設,而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生活。家庭規(guī)范中的對夫妻和睦的要求,促使社會成員互諒、互讓、互幫、互助、互愛,不僅表現在夫妻之間,也表現在兄弟姐妹、妯娌以及婆媳或翁婿之間,從而有利于家庭生活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 。[3]
二、家庭規(guī)范解組的原因
但在現代社會中,家庭規(guī)范面臨著種種因素的沖擊,筆者認為,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現實社會中,市場經濟的功利性使物質極大的豐富也使低俗文化盛行,由發(fā)展是硬道理轉為發(fā)財是硬道理,物欲的膨脹造成社會成員倫理道德的缺失,市場功利價值極大的沖擊了家庭的情感價值。[4]大眾傳媒以炒作名人緋聞為樂趣,迎合大眾獵奇、窺探隱私的心理。視覺文化盛行,用色情或暴力招徠看客,使社會成員注重感官刺激,以怪力亂神俗淫丑代替模范、精英、嚴謹和端莊的價值取向。“心靈”的蒼白與麻木必然會選擇“肉體”的歡娛和刺激作為一種終極體驗,個人的自由導致家庭的不穩(wěn)定,任何一方的夜不歸宿都會助長子女的反社會行為。
(二)實施計劃生育造成中國少子化,生育制度又使獨生子女普遍化。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使家庭重心下移,孩子受寵于六位家庭成員,父輩的權力讓位于孫輩,老人的地位遍下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青春期的子女往往叛逆性增強,只顧自己而不顧長輩們的感受,個別家庭出現愛幼不敬老, 啃老、棄老、虐老、甚至干涉老年人再婚的情況。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成員知識的獲得擺脫了長老統(tǒng)治模式,老年人的經驗因社會的發(fā)展而落伍,財富的減少伴隨著其權威地位的下降,老年人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工作壓力的加大以及社會保障的不完善,使得夫婦疲于奔命,無暇教育孩子,甚至托付父母代為看管,祖輩的溺愛和隔代教育只限于吃好穿暖,不能代替親子教育,孩子長期見不到父母,勢必親子關系冷漠。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夫婦的關系的和諧與否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的好壞,子女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雙方的關愛,父愛或母愛缺失,都會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教育,養(yǎng)育的是心理殘缺的子女。
(四)十年文革阻斷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延續(xù),文化的斷根造就了一批無信仰無歷史的非英雄。在“打倒”、“火燒”、“油炸”、“砸爛”的話語之下,連起碼的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證,人格尊嚴倍受踐踏。在破四舊立四新的過程中,破的東西太多,而新的東西卻沒有立起來。失去道德約束的本能,在社會日常生活的場景隨處釋放,打著戀愛自由的旗號當眾秀“恩愛”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成員,以壓迫同階層的成員抬高自己的身價以滿足逞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