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音樂是一種通過聽覺感官以及與之相應的審美手段去傳達和接受審美情感的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如能充分利用音樂展現其魅力,就能使教學取得更大成效。
借助音樂引情人境音樂在某些方面較文字更善于表達情感,它作用于學生的聽覺,更具有感染力。安排適當的音樂作背景,能起到引情入境的作用。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充滿了對周總理沉痛的懷念之情,考慮到學生課間玩得開心,走進教室時臉上還掛著笑容,與課文內容所要求的情感相差甚遠,一位老師用簡短的導語導入新課:“同學們,1976年1月8日,全國人民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
隨后,凝重的哀樂隨著低沉的朗讀聲響起,課堂上頓時出現了莊嚴、肅穆、悲痛的氣氛,學生的情感被引入到對總理的深深懷念之中。又如《長征》是一首格律詩,教師在出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線路圖的同時,播放由男高音領唱的多聲部合唱《長征》歌曲錄音,借助商樂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聲情并茂的音樂聲中,抽象的“五嶺透巡”和“烏蒙磅礴”在學生腦海里轉化為鮮明的形象,使他們產生了如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借助音樂激發情感一堂好的閱讀課要能讓學生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激起感情共鳴。但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積累不多,與作者的情感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借助音樂就能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形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月光曲》一文文情并茂,但學生讀課文時往往難以領悟貝多芬的思想感情和曲子所展示的音樂形象。
教師邊朗讀課文邊配上貝多芬的《月光曲》的相應樂段,可使學生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喚起相應的情感共鳴,腦海里浮現出生動的音樂形象:海面上月光皎潔,如碎銀閃爍,月亮從水天相接處升起后,又在薄如柔紗的云層里穿行,多么柔美的景色啊。
此時,音樂與文字有機結合,學生不僅對音樂形象有了鮮明的感受,更體會到了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在學生領悟的基礎上,第二次播放音樂,學生隨著音樂再次朗讀,時而柔和舒緩,時而高亢激昂,他們的感情與貝多芬在樂曲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又如《可愛的草塘》一課,為幫助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利用音樂直接表現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用一段悠揚舒緩的樂曲配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那歡樂的綠色海洋。學生們被深深陶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再如在古詩教學中借助美妙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激起情感,領會詩的內涵。
借助音樂陶冶情操在許多語文課文中,都飽含著作者濃烈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理解這種思想感情,才能扣擊心弦。如《荷花》一課,教師先通過投影展現荷葉、荷花在微風吹拂下婀娜多姿的自然美,讓學生充分體會荷花的美,再配上音樂《荷曲》,讓學生朗讀。學生在音樂與文字的雙重刺激下,通過視聽聯覺,找到了文字與樂曲情感上的共同點。
學生那有聲有色的朗讀聲,表明他們已完全進入到美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桂林山水》、《美麗的小興安嶺》、《草原》等寫景抒情的文.教研學究章,都可以配上一段優美的樂曲,借助音樂的情感性特點,把課文的詩情畫意表達得更加細膩入微,使自然界的美具有可感性。
學生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氛圍中,能增強審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真正體驗到投身于美好自然環境所產生的歡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