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基礎教育
摘 要:教師培訓有利于克服教師職業倦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師培訓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中小學教師培訓必須切實解決好培訓目的功利化、培訓對象消極化、培訓內容同質化、培訓形式單一化和培訓跟進滯后化等問題。
關鍵詞:教師培訓;培訓質量;問題解決
專業化的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開發利用好教師資源已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第一要務。因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培訓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經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增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再加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不少的中小學教師對參加培訓的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培訓后作用發揮不力,嚴重影響著教師培訓的質量。當前,在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中,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好影響培訓質量的培訓目的功利化、培訓對象消極化、培訓內容同質化、培訓形式單一化和培訓跟進滯后化等問題。
一、培訓目的功利化
受實用理性指導,中小學教師對培訓目的的認識偏差,主要表現為急功近利。有的是為了完成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的學分參加培訓,有的是為了晉升評聘專業技術職務參加培訓,有的是為了評選先進參加培訓,有的是為了學到現成的“一招一式”參加培訓等。這種吹糠見米、立竿見影的思想認識,在中小學教師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事實上,參加培訓既是教師的權利,又是教師的義務,更是促進教師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心理學理論認為,動機是產生需要的基礎,有了需要就會產生內驅力從而促使人們作出相應的行為。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動機下,人們完成任務的效率最高。 從主觀方面來看,要使教師專業化水平有所提升,最根本的辦法是讓教師自身產生專業發展的動機和熱情。這種動機和熱情的培養并非靠硬性的手段能夠達成,而要通過思想的滲透和文化的熏陶逐步形成。只有在自我基礎上形成追求超我的主觀意愿,才能激發教師的潛能,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思維決定著人的行為。在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教師把參加培訓看成是組織和領導的關懷;另一方面要增強教師的危機意識,積極引導教師把參加培訓看成是及時“充電”,加強自我修煉,提高教育教學勝任力,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再一方面要扎實做好培訓前教師需求分析這一首要環節的工作,保證教師培訓需求信息的全面、真實、可靠,使需求分析為培訓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及時調控教師在培訓中和培訓后的需求,使培訓成為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二、培訓對象消極化
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的消極表現為“要我培訓”,認為培訓是上級組織安排或學校派遣的,帶有行政指令性,不去不行,并非教師本人自愿參加。
培訓效果取決于教師的參與程度。因此,中小學教師培訓要引導教師從“要我培訓”的消極狀態走向“我要培訓”的積極狀態,增強“我要培訓”的強烈愿望。只有當教師感到需要、并確實適合教師已有的專業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學習心理特點,只有培訓項目和外在要求真正有實效,才能夠調動教師主動學習的意愿,自覺進行學習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引導教師實現由被動培訓到主動培訓的轉變,并以積極的態度、欣賞的眼光、飽滿的狀態、虛心學習的心理,主動參與培訓活動,加強與指導教師和同伴的交流研討,認真完成培訓任務,使自己的專業情感得到激發,專業道德得以升華,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得以提高。
三、培訓內容同質化
中小學教師培訓內容同質化主要表現為用整齊劃一、統一化的內容,對不同發展層次的教師進行培訓。這樣的培訓內容注重了教師群體統一性、標準化的共性需要,忽視了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層次的教師的個體需求;注重了以謀生為特點的教師職業課程培訓,忽視了以自我實現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生命課程培訓。
在貼近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豐富教師培訓內容方面,要重點解決好兩大問題:
第一,開展面向全員、突出重點的培訓。由于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客觀上存在差異,因此,必須按照“讓每一位教師都優秀起來,讓優秀的教師更卓越”的發展理念,遵循“面向全體,突出重點,傾斜農村,共同發展”原則,積極探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分類分層分崗按需施培,引領每一位教師自主發展、主動發展,成為成功和幸福的教師。建立新任教師適應性培訓機制,以備課、上課、評課和班主任工作等實踐操作為重點,幫助新任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建立職初教師規范性培訓機制,通過校本研修、集中培訓、參與體驗等方式,引導他們“一年入門、兩年上路、三年過關、五年成才”。建立中青年教師示范性培訓機制,通過置換脫產研修、國(境)外研修、菜單式培訓、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方式,促進他們提高專業發展水平,發揮“領雁”作用。建立老教師榜樣性培訓機制,通過互動交流、集中研討、案例培訓、遠程培訓等方式,引導他們消除職業倦怠感,激發工作積極性,發揮傳幫帶作用。
第二,加強教師培訓課程建設。一是建設專業理論專業基礎培訓課程,其基本目標是更新、拓寬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視野,集前沿性、科學性、實用性為一體。二是建設教育實踐經驗培訓課程,其基本目標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育德能力,主要形式是切合學校學科建設需要的各類教學研究課、主題班會等。三是建設教育科研培訓課程,其基本目標是使教師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來統領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形式是以課題組、教研組、備課組等為單位,開展小課題、小專題等研究。四是建設合作研究培訓課程,其基本目標是通過學習共同體、伙伴合作,以實踐、反思、實踐為主要手段,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這樣的培訓課程是教師培訓內容的一種創新,體現了“三個轉變”:培訓課程從單一結構向多元結構的轉變;培訓主體從“培訓機構本位”向“學校本位”的轉變;培訓方式從注重知識傳授向關注教師生命、發掘教師實踐智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