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幾十年來,我們三自愛國運動中人宣傳三自每每先講帝國主義派遣傳教士在傳教名義下為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服務,從而帶出中國基督教必須獨立自主,實行自治、自養、自傳。這可以稱為控訴運動的三自觀,也是三自愛國運動五十年代以來傳統的宣傳路線。但近幾年來,我們越來越發現,這一講法相當不受歡迎,較多青年對之態度冷漠,不少人感到厭煩,講員也覺得徒勞無功。此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國教會普遍重視所謂“靈命供應”,忽視對信徒的有力說理。
我們講三自必須充分估計傳教士在教會一般信徒,包括神學院同學心目中所占有的地位。我們不要以為今天向信徒引用西方某些人的幾句“自供”,就能說服信徒接受基督教曾是帝國主義利用宗教侵略我國的工具這一論點,從而就接受三自的必要性。今天是政治氣候和五十年代相比已經不同,要人們接受我們有些人自己當時形成的觀念不容易。傳福音、傳教士、傳教組織和差會在中外一般信徒中很有威望,對此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認識。
可否考慮,我們今天宣講三自的必要性,不再以帝國主義國家來華傳教士利用宗教侵略我國作為出發點,以之作為三自的必要性的根據。這講法容易引起反感。請注意,我說的是“作為出發點”,不是說要加以否認。耶穌托付門徒到全世界去傳教,當時沒有帝國主義,那時就為了向世人傳福音。把傳教和政治(帝國主義)聯在一起,信徒每每一時搞不通,認為傳教是耶穌的托付,不可否定。
我們應當收集世界各地教會辦好和辦不好的事實來說明,辦得好的教會都是自治、自養、自傳的。《新約圣經》里也可以找到根據。
《使徒行傳》巧章告訴我們,為了便于猶太人之外的“外邦人”接受福音,耶路撒冷教會決定不把猶太教的一套(守安息日、行割禮等)帶去,讓“外邦人”發展他們自己的基督教。這就是三自了。保羅也尊重各地新建教會的獨立自主,已經建立了教會的地方他不愿再去傳教(羅15:20;林后10:16)。英、美教會中早就有人主張亞、非教會應及早實行三自,三自最初還是他們首先提出的,他們的論點很多,寫成好幾本書,我們大可參考。我們首先要把三自和愛教聯上,來取代三自只講政治,不愛教會的不良形象。
不能因為我們自己早日是經由認識帝國主義通過傳教士利用宗教侵略我國而進到理解三自的意義的,就硬要今天的青年和廣大信徒也經由這同一條認識路線。
我的建議是先從國內和國際,歷史和現代大量事實,也從神學和《圣經》,來說明教會要辦得較好,實行自治、自養、自傳是少不了的,因此,三自是辦好教會的前提或前提之一,說明依靠外國,即不自治、不自養、不自傳,很不利于辦好教會,甚至使教會不成其為教會。我們這樣宣講,第三世界許多教會中不少人從他們自己的經驗也會認為我們言之成理的。
至于有傳教士為侵略我國效勞,例如八國聯軍侵華時的FrederickBr~(美國傳教士,他帶領侵略軍從大沽口到北京),還有其他傳教士為其本國政府把不平等條約強加于我,有的則用各種途徑沖掉我們對祖國應有的感情,這些當然都是應當揭發和反對的,只要我們實事求是,擺事實,講道理,不夸大,信徒對講員會同情的。講這些以放在系列的較后部為好。特別在神學院校,三自研究課首先應是研究教會問題和神學問題,從這兒引向政治,不要急于引人傳教士問題。
“帝國主義分子”六個字本身就是一個含糊概念,難給定義,以慎用為好。
這一在教內宣講三自和進行三自教育的路線,即在講話的出發點上作一調整,使能更適應教會的聽眾,這一調整是否重要?是否比較講究實效?還是調整不調整無可無不可?問題涉及三自的前途和國際聲望,不應等閑視之,也不應以“政治掛帥”自命,排斥新的嘗試。
請三自的同工和愿意研究工作的政府宗教工作同志細加考慮,歡迎提出意見,以利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