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美術以其特有的藝術氛圍、創作性質和表現方式,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有著特殊的作用。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既不能側重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也不能用“放羊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由地涂抹,從而忽視學生的創新能力;更不能硬把知識、方法強加于學生,造成學生學習的被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中發現,只要我們在美術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細心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審美眼光,并且尊重他們純真的心靈,通過有目的的設問和引導,便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巧問多引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造性活動的開展,下面簡單談談教學中的具體做法及感受。
1、在導入部分。教師可設計神秘的話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始關鍵是看能否將學生自然地帶入情景,這一階段意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參與的熱情,使學生形成自主獲取知識的愿望,為以下各個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埋下伏筆。
例如在教學《魚兒游游》一課時,老師隨意地撕紙行為和“它像什么”的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自然進入情景,他們都帶著好奇,在疑惑中想著、說著。又隨著教師的“看它變成了什么?”的問題的提出和快速的變出一條小魚的行為的完成,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
2、在欣賞階段。教師可問:看完后你們有什么感受?有沒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美術創作首先要對生活觀察,體驗到美的發現。這階段通過一系列的直觀圖片引導學生去觀察、去體驗大自然的神奇,激活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然后再帶著問題進行審美,這樣學生的目標更明顯,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例如在教學《魚兒游游》一課時,我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剛才我撕出的任何形狀都能變成魚嗎?下面,我請你們看一段畫面,也許就明白了。當有聲有色的海底的各種形狀、五顏六色的魚兒出現的時候,學生都被吸引住了,并且說出了各自的感受,魚兒太美了,顏色……形狀……問題的答案在學生的感受中產生了,在問題解決的同時,學生也有了自信。
3、在分析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主要在于:為什么會這樣?這一過程是學生思維形成抽象美術概念的關鍵一步,學生必須對感受到的事物進行提煉、概要,形成概念或區分本質。這一階段,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在想象的空間中進行發散思維,在理性的規律中進行復合思維,找出美的原因、美的規律,形成美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魔幻的顏色》一課時,我設計了魔術游戲。我將紅、黃、藍三種色彩的水分別混合,倒在三個透明的杯子里,學生說什么顏色消失了?什么顏色產生了?你能像老師這樣變嗎?為什么你們變出的橙、綠、紫色深淺不同?你能用橙、綠、紫色變回紅、黃、藍三種色彩嗎?學生既動腦又動手,輕松地完成了學習,深刻地記住了原色、間色及其調配的原理。
4、在構思階段。教師可問:你最想怎樣表現?美術作品若不具備個性,等于失去了生命。
教師引導學生把感受到的美與自己有的知識經驗結合起來,綜合、概括、集中,進行典型化,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事物做題材,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方法表現作品。
例如在教學《我的新朋友》一課時,我提問:你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認識你的新朋友的?你的新朋友有什么特征?他喜歡做什么活動?你平時經常和他一起做什么?每個人所說的新朋友的特征都不一樣,新朋友和自己共同參與的活動也不同,這些飽含情感描述的內容便成為孩子們創作畫的材料來源,有的學生用畫筆表現了新朋友的活動場面,人物與景物的有機結合,充滿稚拙的筆觸,使兒童畫味很足,在造型、色彩、構思等方面均體現童趣;有的學生是用彩色紙和廢舊材料貼出了新朋友的形象。由于選擇材料的不同,畫面給人帶來了不同的享受和感受。
5、在生成的環節中。對學生不合常理的想法不要批評諷刺,試著問:你若這樣處理會不會更好?教師要觀察、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因材施教,不要絕對地否定、限制學生“古怪”的嘗試和離奇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以便獲得意外的收獲。
例如在進行水墨畫教學時,學生無意間將墨汁撒到了畫面上,正準備廢掉這張紙,我指著這個墨點說:仔細看它像什么?學生用心地看著、畫著,墨點變成了聳立的山峰,山下還有人家、小橋流水等,一幅完美的作品源于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墨點。
教學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巧問多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都能得到發展,一幅幅獨具匠心的作品也會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