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企業管理
摘要:技術是企業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技術效益最終通過其產品體現出來。文章根據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從企業技術現狀和創新能力兩個方面,從設備、人員、投入、產出的角度出發,評價企業技術狀況,最后提出了企業選擇技術的原則。
關鍵詞:技術水平;技術創新;技術選擇;技術經濟
技術是能夠生產一定實際產品的投入要素的各種不同組合。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競爭實力。當一個企業總體技術水平高時,其產品的科技含量也高,相應地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那么,如何評價企業技術水平先進與否,企業如何選擇生產技術?本文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一、技術水平分析的意義
任何一項技術都要經過從構想——研究開發——成熟——投產——淘汰這樣一個過程,即使在技術諸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人也要經過不斷地培訓和學習,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20世紀初以前,基礎研究的成果——科學發現經過應用研究,轉化為開發的成果——技術成果,也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70年代以來,從基礎研究的成果到技術開發產品的轉化只需5年左右的時間。如從1831年電機原理的發現到1872年電機的發明用了41年時間;而從1974年提出無線移動通訊原理,到1978年出現無線電話手機只用了4年時間。
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加速了老技術淘汰的速度,電腦的快速更新換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某一項技術現在還處于領先水平,但也許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一項落后的技術。因此,企業只有了解自己的技術狀況,不斷加大技術開發研究(R&D)的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目前,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商品的技術壽命越來越短。把一個全新的產品投產,再推向市場,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耗費很多資金、精力和時間。企業在選擇技術時,既要減少風險,盡量選擇成熟可靠的技術,又要及時抓住市場機會和企業機會,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二、技術水平分析原則
由于技術水平評估的含義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至今尚未形成一種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標準。而且,技術評估活動本身所具很強的目的性與選擇性,使得評估時選擇問題的側重點也就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技術水平評估實際上包括了這樣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著重從技術自身發展水平的相互比較的角度來理解,可稱之為狹義的技術水平評估。其二,著重從技術應用的經濟效益以及技術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角度來理解,可視為廣泛含義上的技術評估或技術的社會評估。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動力,而它自身發展又受到社會、經濟的制約。現代社會、經濟、科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趨勢,所以,當我們綜合評價某項技術并根據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構建評估指標體系時,不但要考慮狹義技術、經濟效益評估和社會效益評估等諸方面的評估指標,而且要考慮其中交叉、重疊或復合構成的指標。顯然,對每一項技術都要求它應該是技術上先進、生產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社會上合理、環境上相容的,這些標準(或原則)實際上反映的正是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
當然,站在企業的立場上,他更愿意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去對企業的技術水平進行評價。凡能帶來較大經濟效益的技術(既先進又能用于獲利的技術),就是應予以選擇的好技術。反之,經濟效益不佳的技術,即為較差的技術。此外,經濟效益既有近期與長遠的區別,也有局部與全局之間的差異。因此,要綜合考慮各類經濟效益并使之達到最佳化,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決策的原則。
三、企業技術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企業技術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測算分析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程度。技術水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不同的時期,同一種技術其先進程度是不一樣的,20世紀80年代的先進技術到了90年代就可能成為落后技術;二是技術水平高低是通過同類企業的對比來得出結論的。所以,在建立企業技術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時,一定要注意可比性的問題。
對于企業技術水平評價,不僅包括現有技術水平,而且應該包括其技術創新能力。因為企業未來的狀況,更決定于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據此,企業技術水平分析可分為兩塊:(1)現有技術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企業的生產設備、職工素質、效益指標和消耗指標;(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估:主要包括R&D投入、研發人員以及企業的創新管理。
1.企業現有技術水平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1)設備成新率=設備已使用年限/設備設計使用年限
(2)設備水平結構=達到某種水平(國際先進、國內先進等)的設備價值/全部生產設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