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期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特點
1.民辦高校學生群體的復雜性。民辦高校學生成長環境不同,文化基礎不同,學生的個人素質存在較大差異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民辦高校學生思維敏捷,善于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但是一些學生缺乏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在專業學習方面還表現為理論基礎薄弱、缺乏創新意識等現象;其次,民辦高校學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強。主要表現為自尊心強,崇尚實現自我價值。來自學習和就業的壓力,情感和人際關系問題的困惑,使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增多。當面對學習生活時,他們又比公辦高校的學生缺少自信。
2.民辦高校學生思想和道德觀念的矛盾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民辦高校學生思想觀念的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他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日益增強。在學生的思想觀念上,一方面,自主意識、成才意識、開放意識等健康向上觀念占主流;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愛慕虛榮等消極有害的思想觀念。在政治觀點上,表現為擁護黨中央領導,愿意為我國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力量。同時,由于他們對國情了解不深入,對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各種問題缺乏辯證思考,缺乏政治鑒別能力。在道德觀念上,他們尊重和認可愛國、友善、平等、誠信、敬業等道德觀念,在實際生活中有些方面不能認真踐行,即道德規范的知c行不統一。
3.民辦高校學生價值觀取向的功利性。民辦高校學生價值觀取向功利性是指在認知世界、社會交往、情感體驗等方面,把追求個人的功利作為考察、評判、衡量、選擇事物和行為的標準。市場經濟行為主體利益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他們在這樣重視“利”的社會環境中,對自身狀態和現實利益的關注越來越迫切。這使大部分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學習、就業,更加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新時期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則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保證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礎。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個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泯滅學生個性過程,而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平等對話、教學相長、充滿著智慧碰撞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良好的教育教育環境,達到理想教育效果。
2.層次性原則。根據網絡問卷調查結果,民辦高校的學生具有復雜的層次特征。其中的先進分子比例占少數,如果把對部分學生的要求作為絕大多數人的教育目標,就會脫離民辦高校學生的實際,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應該根據教育規律和學生特點開展層次教育。根據不同標準將學生劃分不同層次類型和不同層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層施教,因人而異,制定不同計劃。把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落到實處。
3.勇于創新的原則。創新是加強和改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因此,必須根據環境和教育對象的變化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為民辦高校思想教育者,要關注國際國內形式的深刻變化,研究國家政策法規和學生心理特點。工作中要有較強的預見性,正確的把握學生思想的發展趨勢。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對于達成民辦高校思想教育目的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三、新時期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與對策
1.大膽創新,改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民辦高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已經積累許多成功經驗。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思想狀況變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為了適應民辦高校學生的新特點,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大膽地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需求。教育方法上,實現由說教式教育向自我教育轉化,顯性教育向隱性教育轉化。在教育過程中,承認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和個性需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項工作。啟發的方式傳輸思想教育的內容,做到“潤物細無聲”。
2.關注心理,解決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困惑。民辦高校學生處于人生特殊發展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熱情。由于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和承受挫折能力相對較弱,其難免產生困惑。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完善人格、培養個人能力、提升心理素質等。心理健康教育還通過運用暗示、心理換位、放松訓練等緩解學生的壓力。民辦高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不斷豐富和補充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四、總結
總之,新時期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發生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制定科學對策,才能勝利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庫明陽 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