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一、色彩在古代帛畫、漆藝、壁畫中的運用
帛畫,中國古代畫種,因畫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種質地為白色的絲織品,可用其繪畫。
帛畫約興起于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高峰。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以神話與現實、想象與寫實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人對死后靈魂升天的期盼,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世俗生活的作品。以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為例,畫中描繪了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圖形,用線條作為造型的基本手段,線條富有變化,勾線后著色平涂,小部分使用了色彩渲染。
畫面以朱紅、土紅、暖褐為基調,石青、藤黃、白粉等豐富色彩,使畫面產生了詭異、華麗的效果。帛畫的色彩運用恰到好處,特別是紅、黑色的配置極好,面積少而濃郁的白色更在暖褐色的畫面中閃爍著迷人的光彩,作品中色彩的形與面積布局得當,穿插有序,豐富而不噪雜,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帛畫局部(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同時在馬王堆出土的還有戰國時期的彩繪棺木,其精美程度也令人驚訝。色彩艷麗,工藝精美的朱地彩繪棺是其中最為眩目的一
具。朱地彩繪棺以棺內外都為朱紅漆底而得名,在棺外的朱漆底上,使用了粉綠、粉褐、黃白等色彩,繪制出了生動的畫面,棺的一端為高山、昂首騰躍的白鹿和繚繞的云氣,另一端有“二龍穿壁”圖形和絢麗的幾何云紋圖案。
左壁板兩側各有一褐色龍,龍身間隙,畫有一虎一鹿,一朱雀和飛升的仙人,蓋板上面描繪著二龍二虎在云紋中搏斗的場面;而黑地彩繪棺則也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該棺的外表以黑漆為底,上面用油彩描繪著多變的流云,云紋中分布了一些形態詭異的神怪形象,描繪手法生動,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棺木表面的花紋多選用灰、粉綠等偏冷色相,其間穿插白、黃、綠等色,整個畫面色彩紛呈。在繪制方法上,既使用了凸線勾邊,又使用了堆漆肌理,顯示出了畫工嫻熟的技巧。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壁畫,影響最大的當屬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552個,壁畫五萬多平方米,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乃至世界的藝術寶庫。壁畫的繪制歷經魏、周、五代十國、唐、宋等多個時期,風格多樣、精彩紛呈,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形成了自成體系的中國式佛教藝術。壁畫的用線豪放自由、粗壯有力,色彩絢麗、濃重而渾厚。
特別是唐代壁畫,大多以紅、黃、綠、藍、白、黑、褐為主,形成了以色彩為主的重彩風格。永樂宮壁畫是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的我國古代杰出的宗教壁畫,同樣是古代壁畫藝術的奇葩。
永樂宮位于山西省芮城,整個壁畫共有1000多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其中三清殿是主殿。畫中線條渾圓有力、豪放灑脫,不見接筆,行筆一氣呵成,藏鋒回筆均不見起止之跡。這些壁畫繪制精美,畫技高超,其用色在富麗華美的青綠色基調下,恰到好處地分布以少量的紅、紫、深褐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及黑白關系。在大片的青綠色塊中插入白、黃、朱、金、綠等小塊亮色,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壁畫顏料采用天然石色,能經久不變,建國后雖經整體遷移,仍能保持原有風貌。永樂宮壁畫集歷代壁畫大成,特別是直接繼承了唐代宗教壁畫的人物造型比例嚴謹、用筆細致、姿態生動、氣勢雄偉的大唐風格,沿襲了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唐代繪畫傳統,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獨特風格。永樂宮壁畫(局部)
二、絢麗多彩的色彩畫風———工筆重彩
“重彩”作為具有獨到的自覺性色彩審美形式的繪畫色彩風格,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興盛,在漢唐時期達到發展的高峰。唐代繪畫十分重視色彩的運用,清代畫家黃綮評論重彩的色彩特征時說:“古人作畫,五彩彰施,故晉唐諸公皆用重色,筆沿勾勒”。唐代的中國民族繪畫,重在各種純正色相并用,再以墨線或金銀線勾勒作為色界,在畫面上以色彩對比形成濃郁而強烈的繪畫色彩結構。用線作為造型構架和被線所分隔開來的各純正色塊,在各自被界定的區域內,展現出迷人的色彩魅力,各種被并置的純粹色塊又共同構成繪畫作品整體統一而輝煌的色彩效果。
(一)人物
工筆重彩繪畫的形式是以人物畫的出現為開始的,現存最早的工筆重彩人物畫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和《洛神賦圖》,這兩幅畫用色豐富,有朱、赭、黃、白、黑、胭脂、藍淀、草綠等顏色,具有“隨類賦彩”的雛形,繪畫著色方法以平涂為主,色調柔和、清麗典雅。工筆重彩人物畫在唐代達到了藝術的最高峰,代表性的作品有閻立本的《步輦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周?P的《簪花仕女圖》等。從這幾幅傳世作品中可以看出藝術家造型和繪畫技法具有極高水平,設色多在絹地上提白染紅,人物形象豐富,色彩絢麗,具有工筆重彩的獨特韻味,其色彩風格有的濃郁艷麗、有的華麗典雅。畫面的顏色種類豐富,著色方法多樣,設色濃艷而不俗、飽滿而柔和。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以它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韓熙載夜宴圖色彩濃艷的趨勢到了唐代中后期有所削弱,吳道子為了強調用筆的表現力,有意壓縮色彩在藝術表現上的比重,力求簡化色相色階上的復雜變化。他先用勾線技法勾勒人物的形體,再把很薄的植物性顏料染之于人物,形成了“淡墨薄彩”的風格,作品具有一種自然飄逸之感,形成“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此種在墨線中輕拂淡彩的方法,開創了設色淡雅的新畫風,受吳道子的影響,宋代畫家李公麟在繪畫中舍去色彩,創造出僅以墨線變化而具有強弱、虛實、濃淡的白描風格。
(二)山水
我國的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畫種。按起源,獨立的山水畫晚于人物畫,但又從人物畫的背景中脫胎而出。據考證,最早的山水畫當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它的表現方法為勾線后再施以重彩,山石樹木以細勁流利的墨線勾勒,樹身染深赭色,樹葉染濃綠,山石則通體染淡赭色后再將石底處染重赭,石身敷青綠重彩,小橋欄桿及寺廟廊柱填朱砂,而人、馬、白云則填以白粉,畫中山石樹木的色彩濃郁,但顯得艷而不俗。唐代山水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畫風的影響下,在形式上進一步發展了以山水為主體、人物為點襯的格局,同時在筆調細密、設色濃重上,繼承了六朝隋代以來山水畫以色彩為主的表現手段。他們在繪畫中采用青綠勾勒,并在山石坡腳勾以金線,開“青綠為質,金碧為紋”、“陽面涂金,陰面加藍”的“金碧山水”形式的先河。天才畫家、北宋的王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山石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鋪底,然后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覆蓋性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艷而不媚俗。《千里江山圖》雖然不似李氏父子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有滿幅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