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設計論文
一、理論與實踐鏈接方式的建構
1.基礎理論夯實階段
國外建筑師注重培養動手能力,自己動手做一些木工活、裝修房子等,這些實踐經驗對建筑師能力的發展非常有利。學生在基礎入門階段就要加強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制作簡單的模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空間感,結合低年級設計課程盡可能多地安排模型設計環節。學生運用空間模型對小型建筑進行研究,通過不同材料表現建筑的材質,做出樓板、樓梯等建筑構件,獲得深刻的直觀感性認識。真實的動手實踐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提高今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理論與實踐結合階段
?1?設計與實踐的互動。加強組織學生展開實地調研活動。教師首先將參與類似項目的實踐經驗通過理論傳授給學生,鼓勵學生深入周邊進行實地調研,了解氣候、環境、場地等實際情況,啟發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在設計選題上盡可能安排實際項目地段,以真實場址和使用者作為設計基本依據,培養今后工作中與甲方溝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合,加強技術課與設計課的關聯性。在高年級的課程中設置專題研究型設計,如以材料、構造作為設計主題,技術作為貫穿整個設計的主線,又如以建筑低碳、節能為主題進行課程設計,結合具體的技術措施引入生態等設計理念,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最新的技術發展動態。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建構起較全面的技術知識框架,學生自然地把融合技術設計的思想貫穿到今后的建筑設計中,使方案設計能力和技術運用能力共同提高。
?3?理論課與設計課整合。各年級配備年級主任負責理論課與設計課教師之間的協調,在理論課中增加自主性教學內容比例,結合設計課的進度穿插專題性理論講解等。為減少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之間的距離感,使理論課與設計課在不同階段能夠保持一種遞進交互的課程安排,相互穿插,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3.深入提高階段
實踐應用方面主要是建筑認知實習、構造實習、建筑測繪實習、設計院畢業實習,在這些環節中強調關注建筑技術理論與實踐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將實踐始終貫穿于教學中,穿插專題講座、討論會,積極組織指導學生參與各類建筑設計競賽等。由于絕大多數學生從事工作后都會參加一、二級注冊建筑師考試,在高年級的教學內容安排上注重與注冊建筑師考試制度相適應。
二、建筑設計類教學實踐的模式更新
1.教學模式更新
?1?采取開放式教學模式。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改進教學方式,將教師分組負責不同的設計題目,學生自主選擇設計作業,促進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采取大教室合班設計教學,推選高水平教師作為年級設計課題輔導負責人,進行整體把關,明確設計理念和操作模式。
?2?建立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學相長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以學生的興趣和發展為中心,組織分組協作、方案討論及匯報答辯,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探討的模式;重視相關專業的關聯性,多學科交叉帶來的建筑學科發展,探究人文、自然、社會等領域的新成就能夠拓展建筑設計領域,增強學生的綜合知識培養和理性思維方式,提高設計創新能力。
?3?由學生指導學生的新型教學模式。設計類教學中通常一名教師要指導十多名甚至二十多名學生,課堂時間和教師精力有限,輔導中難免產生疏漏。若由教師指導若干名設計能力較強的學生,再由這些“帶頭”的學生利用平時時間輔導其他學生,這樣一個對幾個的模式實現了“雙贏”,指導與被指導的學生設計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教師只需要從宏觀上把握并參與其中。
2.課程設置模式更新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探索國際合作的聯合培養方式。這種聯合培養方式也可應用到地方院校中來,加強地方院校聯合教學的強度和頻率。城建學院作為獨立院校可以和東北地區的建筑院校之間建立長期聯合教學的模式,相互推廣借鑒優秀課程,引入精品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增強與外校之間的交流。這種“互動”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有利于使學生在今后的社會設計實踐中起到主流和先鋒的作用。
3.教學組織與結構更新
?1?適應時發表展的建筑學人才應該是教育者、設計者和實施者的完美結合,因此培養的建筑教育人才同時也應是合格的建筑師。實現創新實踐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實力和經驗。通過培養部分青年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到設計院完成實際工程項目,培養教師的實踐經驗,并將實際工程項目帶入課堂。在畢業設計中,提供相關專業如結構、水暖電、設備等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講評指導,培養學生具備專業配合的觀念和宏觀把控能力。做好師資隊伍的優化整合,多引進動手能力強的高水平教師來帶動和培養青年教師,挖掘廣大教師的授課和教改熱情,發展具有實踐創新性的教師隊伍。
?2?只有使教育始終保持在前沿領域才能更好地與實踐發展相結合。鼓勵教師投入學科前沿領域研究中,積極參與科研立項,探索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和學科交叉領域,在設計教學與科研項目之間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反饋機制。我校將由具備一定科研能力和學歷的教師帶學生參加科研立項,給學生提供一個研究平臺,鼓勵學生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設計與實踐中。
作者:瞿蕭羽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