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課堂教學現狀背后的原因
(一)中考對文言文教學的制約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系統地講清文中的字詞義、句子翻譯、文章內容,忽視了文章的藝術、美感和人文因素,審美和鑒賞只是走過場,甚至干脆棄之不顧,教學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輸式”,這就導致了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厭煩、懼怕、排斥的心理。
(二)教師教學方法的枯燥單一
雖然新課改已經頒布十年了,課程改革全面展開已經五年多了,老師們也嘗試著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文言文教學仍然施行“肢解教學法”傳統模式,造成教師死輸硬灌,學生生吞活剝,使文言文教學失去應有的韻味,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三)學生學習文言文自主性的喪失
學生學語文,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三怕文言文。三怕之一的文言文距今久遠,又深奧難懂,加上學生學習方法的不當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枯燥單一,學生往往沒有主動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多數學生則是由于考試的壓力和教師的要求而非出于對文言文喜好去學習,很少去品讀其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凡此總總影響了教師文言文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成效。
二、文言文教學方法創新探索
除了傳統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讀、譯、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以下幾種方法,能最大范圍地持久地激發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益。
(一)更新觀念,克服心理因素
文言文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因此,其特點也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現代漢語的特點是雙音的詞多,而文言文的特點是單音節的詞多,兩相對照學生如果明白了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利用這一特點逐步完成文白對譯。此外,文言文與現代漢語在實質上就存在著一個“源”與“流”的關系。因此,這二者之間勢必就有繼承、演變與摒棄的關系。然而,單就初中文言文教學而言,它就是一種繼承與演變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向學生闡明了這一點,就可以消除學生對“學文言文如學外語”畏懼心理。最后,針對部分學生的文言文無用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更新觀念,對文言文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學習文言文不只是為了考試,還有諸多好處,如:學習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了解古人思想文化生活和繼承文學水平等等。
(二)探究合作,趣味學習
雖然傳統教學法能使學生清晰地理解每一個知識點,能夠更明確地掌握文章的知識要點,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法只有部分學生用機械的記憶建構起了對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有些學生或割裂了對全文的整體觀照,或者因缺乏興趣導致對所學的知識無法進行系統認知。這樣,學生就會缺少興趣。所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筆者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的最末,對這篇文章的要點進行相應的總結和升華。這種合作、探究、自主互助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既達到了文言文學習的目的,也提高了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三)自導自演,重現經典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對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劇本,讓學生自行演出。學生在進行編劇的過程中,首先就要吃透文本教材,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人物性格進行清晰的把握,這樣學生才能夠很好地將課文內容搬到舞臺上,比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此文本身較淺顯易懂,在學生自讀課文幾遍后,教師饒有興趣地提議讓他們分角色表演,從太丘等友人不至跟兒子說自己先行,到友人來時元方在門外玩耍,之后友人罵太丘,元方駁斥友人及最后友人知錯元方入門不顧。學生適合角色的語氣語調,配合適當的肢體動作及稍顯夸張的表演,已經證實學生完全掌握此文的內容及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創新,可以通過適當地刪減或者增加情節,使得文章的趣味性和審美性得到更好提升。總而言之,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點。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輕松愉快地學好文言文,這不僅能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會,繼承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作者:王玉追 單位:浙江省寧波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