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社區資源引入教學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通過整合社區資源,把社區資源引入教學中,在學生的面前呈現的是多元化的學習渠道。生活化的學習方式、豐富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討論、合作、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從原始的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向新型的主動的探究與發現,突破了校園界限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識不斷加強。在一年級教材《身邊的植物》單元里《花草樹木》一課中,我向孩子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識哪種植物?哪里有這種植物?”問題的提出讓孩子們紛紛舉起了自己的小手。有的說認識萬年青,在自己家里有;有的說認識柳樹,在公園里見過;有的說認識廣州市的市花———木棉花,在街上見過;大榕樹、玫瑰花、松柏、小草……孩子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此時此刻,書本上提供的圖片已經滿足不了他們求知的欲望。從教室,到校園,孩子們的熱情越來越高,他們爭先恐后地向老師、向小伙伴介紹自己認識的植物。這時,一位家住美林小區的同學提出:“老師,我想帶同學們去看看我家樓下種的美人蕉,可以嗎?”孩子們的眼睛里充滿了渴望,而小區環境優美,植物種類繁多,封閉管理,安全性高,這也正好和我的設想相吻合。于是,經過分組、選小組長、明確紀律要求、確定活動任務這一系列準備工作后,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學校所在的美林海岸小區……自己選擇的合作伙伴、小組推薦的紀律小組長,面對優美的小區環境、豐富的植物種類、開放的學習空間、興致盎然的學習任務,這一切都給予了孩子們無限發揮的空間。他們觀察、比較、思考、討論,完全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吸收知識,每一個環節都在孩子們的主動學習中完成。討論中他們發現:紫荊花的葉子像心形;棕櫚樹和椰子樹一樣,都是又高又直;羅漢松最多,到處都可以見到;蘇鐵的葉子又長又硬,刺到手指還很疼……孩子們的這種主動學習的意識與熱情,讓孩子們嘗到了自主學習的喜悅。在小組合作制作葉貼畫的過程中他們的主動性得到很好表現,以致好長一段時間內,學生們紛紛要求再次在科學課上走進社區。
二、把社區資源引入教學中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社區資源引入課堂為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內容更廣闊、內涵更豐富的教學素材,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科學課堂上學習植物知識的同時,我校正處于申報廣東省綠色學校的評審前期,學校加大了保護綠色植物以及愛護環境的宣傳教育,然而低年級的孩子,總是那么地愛親近大自然,在草地上玩耍、摸一摸橡膠榕厚厚的葉子,對他們來說都充滿了誘惑,綠色植物的生命,在他們的眼中總是那么的頑強與充滿生機。那一天,二年級的孩子正好上到《觀察植物》單元中《植物的葉》一課,我特地從學校的花王夏師傅的手里拿來了一片他剛從紫背萬年青上摘下來的快枯萎的葉子。剛剛摘下來的葉子,還是那么地嬌嫩,切口那里甚至還能看到滲出來的液汁。上課了,我給孩子們講解葉的葉片,介紹葉脈,讓孩子們摸摸葉子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葉的寬度,一切都那么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快下課時,我讓孩子們猜一猜“這片葉子已經從樹媽媽的身上摘下來多久了?”“一天”、“三天”、“一星期”……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猜開了。最后,經過全班集體的討論與分析,我告訴他們這片葉子被摘下來的時間不過幾小時。
在孩子們得知這一答案的同時,下課了。一星期后,我帶著同一片樹葉,來到了課堂上,當我舉起那片已經卷曲枯黃、完全沒有了生命跡象的葉子,問孩子們“誰認識這片葉子啊”時,他們聳肩搖頭,“沒見過!”我把卷曲成團的葉片攤開,像上節課一樣展示時,有學生發現了,“就是上節課的那片葉子!”此時此刻,有些孩子沉默了,不過七天的時間,這片葉子就經歷了從充滿生機到枯黃萎縮的歷程。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意義,就這么明顯而刺眼地擺在他們的面前。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孩子們提出了自覺愛護花草樹木、成立環保監督小組、制作環保宣傳小卡片、設立廢品回收點等做法。還有的同學在課堂學習結束后,仍然主動學習,到網上尋找環保知識的更多資料。在后來的社區活動中,孩子們積極準備,分組、與小區管理處聯系、制作小卡片、準備小禮品,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我看到孩子們把親手制作的環保宣傳小卡片派發給小區居民時所露出的開心笑容,我知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環保的意義。學習的過程,實踐的經驗,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合作的快樂,也讓他們感悟到大自然的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實踐過程中豐富的情感體驗,不單只給予了他們課堂上所沒有的知識,也增進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合作的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進取的生活態度。
三、把社區資源引入教學中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素材
整合社區資源的教學方式使學校與社區的關系更為和諧,聯系更為緊密。學生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擴大視野的機會明顯增多,社區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往往都能成為孩子們關注的對象與學習的契機。社區里,隨時隨地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教育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的確,每個孩子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當中,這個環境就是他接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里,他所接觸的環境越廣泛,他獲得的經驗就越豐富,獲得的經驗越豐富,他從中所得的知識和能力也就越多。就在剛剛完成《觀察植物》這一單元的學習之后,有學生告訴我,小區里正在進行給不同的植物掛上標識牌的行動。而此時,經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孩子們已經對一些常見植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于是,我設計了收集落葉制作樹葉標本和制作葉貼畫的主題活動。在這一主題活動中,我充分利用學校生物園以及美林海岸小區物種豐富的綠色植物這一資源,使孩子們在收集各種各樣葉子的同時,通過互相交流、質疑、認證的過程,對不同植物的特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小區物業管理人員新掛上去的標識牌,也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教材。在收集樹葉標本和葉貼畫的原材料的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了一次知識能力的構建,而我和孩子們則完成了一次對社區資源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的嘗試。小區里一點偶然的變化,也成為我們科學課堂上的活教材。學校與社區唇齒相依的關系,令大家彼此互相依靠,雙向服務,從而實現教育的開放,提高了教育的實用性和生活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素材;而科學課堂的靈活性和實踐性,則在社區教育資源這一強大后盾的支持下,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黃秀琴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員村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