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管理論文
一、網絡空間管理工作機制
網絡空間又稱信息空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空間。曼紐爾•卡斯特認為:“網絡是一組相互連接的節點。”③這些節點可以是個人、群體、組織、場地和其他各種社會設置。正因為如此,網絡空間既非一種虛無的東西,也非一種單純的物理現象,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存在。它由通信網絡、節點和組織管理活動三個層次構成。通信網絡是網絡空間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網絡中的節點則在網絡空間扮演著交換者與協調者的角色,是網絡空間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不同節點能夠產生何種功能,不僅取決于技術水平,而且取決于節點所在地及其組織者的社會文化特質。可見,網絡空間是由社會行動者構造、設計和管理的特殊空間。依此認識,在網絡虛擬社會中,網絡空間的建設和管理才是第一位的管理,因為沒有網絡空間的存在,顯然就沒有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網絡空間管理的工作機制主要在于:
(一)網絡空間占領機制
網絡空間占領機制是指,通過網絡管理者的努力,取得網絡空間的控制權,以便于對網絡空間實行自主的開發、利用、建設、管理和處置,從而達到建設和諧網絡虛擬社會目的的一種工作機制。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占領網絡空間的提法,在網絡政治學、網絡軍事學、網絡社會學、網絡管理學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屢見不鮮,不少學者提出了占領網絡空間的觀點,希望把網絡空間建設成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生活方式的傳播陣地。①不過,作為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的提法,本文算是一種開新。網絡空間占領機制有其運行機理,正如在地域空間中,可以通過拓荒和奪取兩種辦法,取得相應地域空間的控制權一樣,網絡空間中,也可以通過建構和奪取兩種方式占領相應網絡空間。這兩種占領方式都很重要,但建構是第一位的,奪取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于,網絡空間并非一種天然產生的空間,而是一種人工建構的空間。沒有信息網絡的建構,就不可能形成自有的網絡空間。但是,網絡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無疆界空間,一旦建成誰都可能占領和利用。為此,對于網絡空間占領,還須采取第二種方式,即奪取的方式。在網絡虛擬社會建設與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實行網絡空間占領機制,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本地信息基礎結構建設,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均可上網;二是建設自有或者自管的網站,形成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三是大力發展網絡文化信息產業,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四是積極開展自有網站推廣活動,切實提升自有網站的良好社會形象;五是開辦自有網站特色網絡社區,讓自有網站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歡進入的網絡虛擬社會;六是加強與其他網站的合作共建,延伸自有網站的社會影響,擁有更大網絡空間。
(二)網絡空間監控機制
網絡空間監控機制是指,通過網絡管理者運用網絡監控技術,依法對相關網站、網頁和網民的信息行為進行必要的監視與控制,從而實現網絡虛擬社會良性運行的一種工作機制。網絡空間監控最早應用于企業生產過程的監視,后來發展到對整個網絡運行和網民行為的監控。網警的出現是網絡空間監控進入正規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有關組織機構開展網絡空間監控工作。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建有網絡空間監控機制。據英國記者理查德•沃特斯的調查,網絡監控正在全球蔓延開來。②網絡空間監控機制的技術運行機理有較高的難度,但其社會運行機理卻非常簡單,他正如一個幼兒園的老師看護兒童一樣,在這個幼兒園為合法組織的情況下,這個幼兒園的老師只要通過它特有的專長,就能觀察到大量兒童的行動,對兒童加以精心的照顧,確保兒童不走丟、不迷途,不出什么問題。事實上,網絡空間的監控也是如此,網絡監控者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可以進入網絡空間的相應地方,并對網絡運行和網民行為進行可靠的監視和控制,以保障網絡空間中網絡行為和網民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和道德性。實行網絡空間監控可以設置四道關口。一是網絡主辦者關口。網絡主辦者必須對自己的網站、網民負責,既不傳播不當的信息,也要防止黑客攻擊網站,修改網頁。二是網絡審查者關口。這主要是宣傳文化和網絡管理部門的職責。這些部門應該對本地轄區范圍內的網絡進行審查,具體包括網站建設審查和網絡信息審查。三是網絡安全部門關口。此關口主要是打擊網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四是網民群體關口。該關口可以是網民的一種自覺行動,也可由有關部門組織網民業余評審隊伍等進行網絡空間的相互監控。
(三)網絡空間環保機制
網絡空間環保機制是指,通過網絡管理者以及廣大網民的努力,對網絡信息污染源(如黃色信息、垃圾信息、虛假信息等)進行清除,對有關網絡信息進行層級分類并設置相應的傳播限制,確保網絡空間潔凈環保的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工作機制。網絡空間環保機制的推行,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上網環境,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不至于受到網上污染信息的毒害。目前,世界各國不少專家和民眾都在為網絡空間的環保問題搖旗吶喊,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網站對網絡空間的環保問題給予很大重視。從近處來說,我國的臺灣地區就對網絡空間的環保給予了較大的重視。一些網站專門設立了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著名的“番薯藤”兒童網站就特別為15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設立了“小蕃薯搜尋引擎”,它根據西方國家的網站分級標準,以人工方式逐一濾選,搜錄了8000多個中文網站,排除了其中一切含有色情、暴力等不當信息內容的網站,作為“小蕃薯搜尋引擎”可以搜索到的內容。這一舉動,為少年兒童提供了一個安全、健康、無污染的網絡環境。我國大陸也已開發綠色軟件,用于網絡信息的過濾。網絡空間環保機制的運行機理就像現實空間的環保機理一樣,現實空間有污染就要清除,要還人們日常生活一個良好的環境;網絡空間中有污染也要清除,要還人們網絡生活一個良好的環境。合理運用技術手段遏制網上違法信息傳播是我國的主張。①當前網絡污染對未成年人的毒害最深,為此,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中,除要清理各種網絡污染信息外,還應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建設一個乃至多個未成年人專門網站,以改變未成年人網站建設嚴重滯后和適應性不強、吸引力不大的局面,給未成年人可用的網絡空間。
二、網民群體管理工作機制
網民是人們對網絡使用者(netuser)的一種俗稱。按照中國互聯網中心的說法,我國網民是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聯網至少1小時的中國公民,即在我國現有條件下,上網計算機共享用戶、利用網吧上網者等,凡是有條件并已上網的人都是網民,現在也包括利用手機上網者。網民是網絡虛擬社會之本。沒有網民就沒有網絡社會。然而,網民雖在現實社會中有名有姓、實實在在,但在網絡虛擬社會中,他們則可因網絡的技術特性和本人的行為特性而發生轉化,并依據不同情況而分化出多重角色,成為網絡空間目的不同、行為各異、各色各等的“網民”。面對網民的良莠不齊,開展網絡虛擬社會的網民管理,造就一個遵規守約、文明上網的網民群體,便成為我國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重要目標。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中,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須有相應的管理工作機制。這些管理工作機制有:
(一)網民教育引導機制
網民教育引導機制是指,通過對網民開展多種教育引導活動,使其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信息識別能力和誘惑抵制能力,從而做到文明上網、文明交往、文明發言、文明跟帖,有效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網民作為網絡虛擬社會之本,對網絡虛擬社會建設有著特殊意義。但網民也分良莠,如果沒有優良的網民,就不可能建設文明和諧的網絡虛擬社會。所以,加強網民教育引導,使大多數網民以至所有網民都能成為優良網民,這既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關鍵目標,也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網民教育引導機制也有其基本的運行機理。當前的網絡虛擬社會總體上來講仍然是一種管治松散、運行無序的特殊社會場域。在這種社會場域中,一些思想素質不高、認識水平低、意志力不強的網民很有可能掉進這口網絡“大染缸”,從而變成不良網民。這些不良網民在網絡空間中污言穢語、盲從起哄、攻擊謾罵。更由于受網絡虛擬社會虛擬性和隱蔽性的制約,特定的網民行為很難明確地被觀察和發現,更可能助長網上歪風。為此,非常需要對網民進行教育引導,以使其成為網絡虛擬社會的文明創建者,而不是破壞者。實行網民教育引導機制可分網外實行和網內實行兩種。網外實行就是在網民尚未上網的時候實行的教育引導。據調查,我國網民具有較強的集中特性,約占80%的網民集中在學校、機關、公司等地方,這就為網民網外教育引導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②尤其在各類學校,學生網民更為集中,更是進行網民網外教育的極佳地方。網內教育引導就是在網民上網的時候實行的教育引導。這種教育引導可由網站負責,可以通過登錄時的彈出頁面加以提醒,也可以通過網絡管理員或網上飛字招貼來及時提示,以對網民進行引導。
(二)網民行為規范機制
網民行為規范機制是指,通過制定明確的網民行為規范來規范網民行為,改變網民行為的失范狀態,從而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把“失范”看成是“規范”的對立面,即道德規范的對立面。③因此,必須懂得網民行為失范是什么什么意思。所謂網民行為失范,就是指網民采取不符合社會規則、不道德、不合法的手段去實施網上行為并達成不當目標的狀態。根據這一說法,那么,網民行為規范則是指網民采取符合社會規則、道德的、合法的手段去實施網上行為并達成正當目標的狀態。網民行為規范機制是建立于當前網民行為失范嚴重這一社會事實基礎之上的。在當前的網絡虛擬社會中,客觀上存在不少的網民失范現象。如有的網民傳播黃色信息、恐怖信息,有的網民開展網上賣淫、網上賭博、網上傳銷、網上盜竊,還有的網民進行黑客攻擊、病毒傳播,更有的網民利用網絡大造謠言、煽風點火,如“秦火火”之流就是如此。①這些都屬于非為一般的失范行為。這些失范行為,不僅會對網絡虛擬社會產生嚴重影響,而且會對現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如不加以嚴格規范,網絡虛擬社會將永無寧日。網民行為規范既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搞好網民行為規范,關鍵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制定網民行為規范。過去沒有網絡,當然就沒有網民行為規范。現在有了網絡,有了網民,再不制定相關的規范本身也就是一種失范。為此,必須盡快出臺網民行為規范。這些規范應該包括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和網絡虛擬社會中的民俗規范。第二,規范網民上網行為。要采用制定出來的網民行為規范對網民進行嚴格的約束,必要時,還要采用網民行為規范對網絡失范行為人進行處置。
(三)網民社會工作機制
網民社會工作機制是指,借由社會工作的增能、減困等功能對有關網民開展社會工作服務,解決網民有關的社會關系失調問題,從而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網民社會工作的提法在我國是最近幾年才得以出現的。其背景是我國的青少年網民由于缺乏自制能力而對網絡形成迷戀,或者受到網上污染信息的誘惑、毒害而變成問題網民的情況。為了幫助這些問題網民走出困境,一批社會工作者積極開展社會工作服務,這種服務深受家長和社會歡迎,應當成為我國網民教育引導機制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民社會工作機制的運行機理在于,問題網民都有其成為問題網民的原因,問題網民也具有自身的潛能,弄清問題網民形成的原因,找出問題網民問題的癥結,通過對其自身潛能的挖掘并增強其新的能力,可以幫助問題網民走出困境,促使問題網民向正常網民的轉化。當前,我國問題網民在整個網民群體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單是城市網癮青少年就達到2404.2萬人,②這樣龐大的問題網民隊伍令人十分震驚,為此,極有必要確立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社會工作機制,加強網民社會工作,為問題網民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我國在最近幾年中開展了一些針對問題網民的社會工作,這些社會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今后,在加強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過程中,我國需要建立一支特殊的社會工作隊伍———網絡社工隊伍。③這支專門人才隊伍的工作職責可以確定為兩大方面:一是網外社會工作。就是在網外幫助問題網民解決問題,走出困境,實現“問題人”向“正常人”的轉化;二是網內社會工作,即在網上及時發現并關心幫助需要關心的網民,通過網上聊天、接受咨詢、建立網民小組等發現和幫助問題網民,并主動做好其他網民的工作。
三、網絡運營管理工作機制
網絡運營一般是指網絡運營商對網絡業務的經營。網絡運營商就是經營網絡業務的法人,實際上是一類經營網絡業務的企業或組織機構。狹義地講,網絡運營商主要是指經營通信網絡的網絡運營商。廣義地講,世界上的網絡運營商很多,除了經營通信網絡的網絡運營商外,還有經營網站的網絡運營商,以及經營與網絡相關的業務的網絡運營商。由于網絡運營商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往往擁有多家,相互之間競爭激烈,因而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施手段的狀態不可避免,遇有問題時,這些網絡運營商睜一只眼閉一眼的情況時有出現。有些小區有多家網絡運營商接入,而且相互之間并不搭界,這對網絡管控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還有的網站由于追求點擊率,置網民利益和社會穩定于不顧,發布黃色信息、暴力信息等內容,或者推出網絡游戲獎勵,吸引青少年學生長時間沉迷于網上,嚴重影響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針對這些情況,筆者提出幾個與網絡運營相關的管理工作機制。
(一)網絡接點設控機制
網絡接點設控機制是指,在地區性網絡接入中,增設集中統一的網絡接點控制環節,并將接點發展為地區網絡管理中心,從而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網絡接點設控機制,是針對網絡及其網絡社會的無核化、扁平化、非科層制等特點,以及我國網絡運營商各自為政所帶來的,網絡虛擬社會管理與控制麻煩而確立的一種網絡運營管理工作機制。在不同層級的地區性網絡接入中,可以通過這種具有“科層制”性質的網絡接點設控機制的作用,實現對網絡信息污染,甚至網絡社會沖突、網絡黑客攻擊的有效防控。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中,由網絡技術帶來的網絡信息污染嚴重泛濫、網絡黑客攻擊全面升級,網絡虛擬社會的信息環境比較惡劣,控制工作極為艱難。近年來,雖然有關網絡控污的論文發表了不少,技術開發也在反復進行,但始終難見其效,主要原因是網絡結構與社會組織的非同構性。解鈴還須系鈴人,網絡控制技術的開發必須繼續加強。但是,先進的技術如果不能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用途必定有限。網絡接點設控機制的引入,則可將信息化的技術設控與科層制的社會設控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技術控制思路。依據網絡接點設控機制的要求,政府部門必須加強對網絡接入的管理,成立地區網絡管理中心(簡稱地區網管中心),從制度上、技術上保證對入境數據流進行必要的和良好的監控;所有網絡運營商在本地的信息傳輸業務,必須通過地區網管中心集中辦理、統一接入,并自覺接受本地區網管中心的審查、監管;網絡技術開發部門則應切實加強接點設控技術的開發,吸收科層制組織管理的優點,使網絡虛擬社會的無核化、扁平化與現實社會的有核化、科層化達到有機結合,確保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更為方便,更為有效。
(二)網絡具名登錄機制
網絡具名登錄機制是指,網民上網時需采用自己的真實姓名、身份或相應代碼進行登錄,方可在網絡虛擬社區的全部或局部空間自由實施網絡行為,從而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網絡具名登錄制度也叫網絡實名制,做得好的國家是韓國。①我國對網絡實名制曾熱議一時,但不了了之。其實,我國并非沒有推行網絡實名制,許多組織內部網或某些特定局域網多已實行實名制,我國高校校園網早已實行實名制。②現在的問題是,網絡實名制能否在更大范圍,或更多網站推廣,或應在多大范圍內推廣的問題。網絡實名登錄的運行機理說來非常簡單,就是每個網民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進而規范每個網民的行為。這一制度為何推進如此艱難,筆者覺得運營商有重要責任。這是因為,實行網絡實名登錄后,網民的網上行為將受到無形的限制,他們上網將小心翼翼,上網次數和點擊率都將大為減少,這樣,網絡運營商便不樂意了。當然,這也不是惟一原因,其實政府也有所顧慮,網絡實名制可能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可能帶來網民隱私權受到侵害,或容易引發網民之間在網絡空間的正面沖突等,這也是一些重要原因。客觀地講,網絡實名登錄,對網絡運營商和網民都是既有利也有弊的事情,但一般來說是利多于弊。盡管利多于弊,我們總體上仍然傾向于將網絡實名制改稱為網絡具名制,用以軟化“實名”的剛性。基于此,當前網絡具名登錄機制的建立,可以如此實施:第一,開展網站分級分類管理,采取網絡特定空間實名登錄制度。第二,有效保護網民的隱私權,實名登陸后要能夠隱藏網民實名信息,防止網民之間的正面沖突或網民之間的拉幫結派。第三,強化對網絡運營商的行為管理,禁止網絡運營商濫用網民資料。總之,網絡具名登錄制度雖然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一種好的機制,但廣泛推行卻也需要倍加慎重。
(三)網絡運營控時機制
網絡運營控時機制是指,為了保護某些網民的健康和利益,對某些網站或網站欄目的開放時間進行必要控制,從而促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網絡運營控時機制的設想,來源于我國對網吧和某些娛樂場所開放過程的控時管理。近年來,我國對網吧的控時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受到了青少年、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歡迎,但對網站或網站欄目的控時管理問題很少有人提及。事實上,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也可以從時間上做文章,對某些網站或網站欄目的控時管理顯得同樣重要,它也具有較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網絡運營控時機制的運行機理在于,通過對某些網站或網站欄目開放時間的控制,確保某些自制力較弱的網民不再徹夜沉溺于網上,以增加這些網民的學習與休息時間,維護他們更為切身的利益。提出這一機制是很有針對性的,這種針對性的指向主要是青少年網民。目前,我國有大量的青少年網民癡迷網上,沉溺網中,不僅損害了他們的身體,耽誤了他們的學業,而且給他們的父母、家庭帶來了不安,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嚴重影響。據觀察,某些“家有網癡”子女的家長,往往生活在一種極度痛苦的心理狀況之中。網絡運營控時機制的實行,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它不僅需要社會科學的指導,而且需要技術科學的幫助。就一般情況而言,筆者覺得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初步試行:第一,網站開放時間控制。對于一些青少年網站,尤其是游戲類網站或游戲類欄目,應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嚴格限制開放時間;第二,網絡游戲時間控制。網絡游戲應分段安排,設置每段游戲的時間限定;第三,網站登錄時間提醒。青少年游戲類網站和欄目,對登錄超過一定時間的網友要給予明顯的提醒,對超過較長時間的網友要發出某種警告。
四、網絡綜合治理工作機制
網絡綜合治理是建立在認同網絡虛擬社會已經形成的基礎上,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社會行為、社會活動、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突發事件等進行的一種綜合性社會管理,目的是全面維護網絡虛擬社會的安定秩序,打擊各種網絡違法犯罪,解決各種網上沖突和糾紛,以形成文明和諧的網絡虛擬社會新局面。網絡綜合治理是一個全新的網絡虛擬社會管理范疇,因而要實現對網絡虛擬社會科學有效的綜合治理,一方面要主動地向某些先行國家或地區虛心學習,另一方面要結合本地的情況對其進行深入探討和積極實踐。根據目前國內外創造的相關經驗,筆者認為,網絡綜合治理主要應突出以下幾個重要工作機制的建立。
(一)依法依規管理機制
依法依規管理機制是指在網絡虛擬社會的綜合治理中,突出法律的權威地位和法規的重要作用,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其程序要求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社會成員、社會行為、社會活動、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突發事件等進行管理,從而推進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種工作機制。網絡虛擬社會的依法依規管理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一種共識。西方國家尤其美國、英國、德國和亞洲的日本、印度等網絡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對網絡虛擬社會的依法依規管理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們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創造了某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我國對網絡虛擬社會的依法依規管理也比較重視。1994年以來,我國頒布了一些與互聯網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并通過對刑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條款的補充修訂,實現了與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對接。①當然,我國目前的互聯網立法仍很審慎,目的是為互聯網的發展預留空間。這種思考雖是必要的,但互聯網立法客觀上也需要加快。要依法依規對網絡虛擬社會進行綜合治理,需要切實做好兩件事情:第一,樹立依法管理意識。網絡虛擬社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場域,許多公民并不知道對網絡虛擬社會中的行為也須負法律責任,甚至一些“網盲型”的領導干部也并不清楚這些事情。這就需要加強教育引導,不僅要向廣大公民而且要向領導普及網絡法律知識。第二,切實加大執法力度。近年來,政府部門對網絡執法非常重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在,網上問題較多,必須進一步加大網絡執法力度,以對網絡虛擬社會的違法犯罪行為起震懾作用。
(二)公共應急管理機制
公共應急管理機制是指,在網絡虛擬社會發生具有重大社會危害和重大負面影響的突發性事件時,政府機構和公共部門能夠及時應對、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確保網絡虛擬社會秩序井然、現實社會和諧穩定的一種工作機制。網上突發事件是一種公共事件,互聯網公共應急管理的問題是我國政府機構和公共部門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近年來,我國網上突發事件常有發生,有的還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開展網絡虛擬社會公共應急管理機制的科學建構,是我國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現實研究課題。正如現實社會中大量存在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一樣,網絡虛擬社會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如由于病毒傳播導致電子商務網絡中毒,可能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由于黑客入侵導致電子政務網絡癱瘓,可能帶來政府形象受損;由于木馬偷盜導致考試試卷泄密,可能嚴重影響社會公平競爭。除此之外,網絡虛擬社會中的突發事件還有網絡群體事件的發生,網上反動、暴力、造謠、中傷,以及黃色信息等的公然傳播等,也應該屬于網上突發事件。這些網上突發事件,都要求建立一種綜合的有效的公共應急管理機制。網絡虛擬社會的公共應急管理與現實社會的公共應急管理有所不同,政府部門可考慮成立專門的網絡發事件應急辦公室,做好應急預案。同時可采取以下辦法處理不同個案:對于所有侵入性突發攻擊事件,最好的辦法就是隔離性備份;對于各種惡意性信息傳播事件,通常的辦法就是通過監控及時刪除;對于各種聚集性群體突發事件,一般的辦法就是堵疏結合,既要做好網民的工作,也要做好網外群眾的工作,以免群體事件擴大蔓延,影響更大范圍的社會穩定;對于各種嚴重的違法行為,關鍵的是將行為人繩之以法。
(三)社會協同管理機制
社會協同管理機制是指,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中,在強調政府責任的同時,充分依靠多元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社會聯動,既重視規制性行動也重視志愿性行動,以形成一種有秩序、有規則的相互協同的自組織系統,從而增大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功效的管理工作機制。協同管理機制導源于德國科學家哈肯創立的協同學。他認為,協同學乃“協同工作之學”,“是安排有序的、自組織的集體行為的科學”。①在一定條件下,子系統間通過非線性作用產生的協同現象和相干效應,可使系統形成一種自組織結構,從而放大系統功效。在網絡虛擬社會的綜合治理中,社會協同管理機制的建構目的,是解決單純的政府包攬工作負擔過重、管理效率不高的問題。當今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需求多樣,事務繁多,問題復雜,單純依靠政府之力難以解決全部問題,這就需要動員社會組織和熱心公眾參與。社會組織和熱心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社會協同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當然,這種參與是志愿性的,而非規制性的,它可以承接政府讓渡的權利和業務,但始終不能取代政府的地位和責任。社會協同管理的基本格局應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中,社會協同管理機制的實行,關鍵是要做好以下事情:第一,全面增強社會協同管理意識。各級黨政部門、公共機構、社會組織、社會公眾都應有“網絡影響千萬家,人人都要管好它”的思想,并形成強烈的社會協同意識。第二,科學建構社會協同管理框架。這個社會協同管理框架就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框架。第三,合理提供社會協同管理條件。政府部門可采取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等有關方式,為社會組織和熱心公眾提供必要的參與條件的支持。
五、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虛擬社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場域和新興的社會形態,它是一把“雙刃劍”,其形成和發展,既能為人們帶來諸多的利益,也能為社會帶來諸多的風險,以至造成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與個人麻煩。這就需要對網絡虛擬社會實施有效的管理。然而,網絡虛擬社會的結構復雜,利益相關者眾多,借由網絡虛擬社會爭取各種利益的人群各色各樣,不同網民的網絡行為又有很大的差別。加上網絡虛擬社會既具有虛擬性也具有現實性,既具有開放性也具有隱蔽性,既具有技術性也具有社會性、既具有集群性也具有分散性等特點,要對網絡虛擬社會進行管理,并非一件簡單易行、一蹴而就的事情。為此,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從多個方面入手,建構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工作機制,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管理績效。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以上所建構的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工作機制,并非某種單一的、個別的工作機制,而是一個由四大類十二種工作機制組成的工作機制體系。
具體來講,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四大機制,實際上是按照網絡空間、網民群體、網絡運營商、網絡管理者四大構成因素所作的一種考慮和建構。網絡空間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平臺性和內容性的對象,網民群體和網絡運營商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人群化或人員化的對象,而網絡管理者則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主體,他們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主導者和實施者,具體是指黨委和政府,還有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社會協同論的角度來講,在社會協同系統中,網絡管理者也包括網民群體和網絡運營商,他們既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客體,也是網絡虛擬社會管理的主體。所以,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中,切實爭取廣大網民和網絡運營商的理解、支持和參與,顯得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當知道,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是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因素結合的產物,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工作機制的探討中,進一步拓展研究視野,尋求更好機制,仍十分必要。
作者:謝俊貴 單位:廣州市社會工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