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舞蹈教學論文
一、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術語的基本特征和種類
(一)專業術語的基本特征
維吾爾族舞蹈形式多樣,表現形式如賽乃姆、薩瑪舞、盤子舞等,部分舞蹈術語名稱多源于阿拉伯語系,這種術語多為音譯而顯得生僻。對于漢族學員來講更需要專門的解釋和講授。專業術語的傳達,也正是舞蹈文化和舞蹈歷史的教學內容。因為陌生,對具體術語所指代的內容需要以專業的舞蹈藝術理論和充足的史料進行傳授講解。因此,在語言使用規范之前,需要先了解專業術語的基本特征。
1.文化性
專業術語的文化性特征將它與生活術語、技術術語等其它種類的語言區別開來,它具有日常生活語言所不能代替的指代、傳達和指導作用。維吾爾民間舞蹈作為新疆維吾爾族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專業術語包含在維吾爾族獨特的語言結構中,它的構成是維吾爾族民間語言的來源,在維吾爾族民間生活中高度凝練形成。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孕育于民間質樸的生活,舞蹈的文化感自然離不開日常的生產生活方式。位于西北部地區,毗鄰中亞多國,多民族文化雜陳的異域文化風格,多元文化交匯與融合后的民間舞蹈風格屬性鮮明,呈現熱情奔放、揮灑自如的特點。“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為普遍的一種舞蹈。
語言學中,詞語語義分別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賽乃姆”作為專業術語,語言學中的“能指”是拼音、音調構成的字面語義,在維吾爾語中,“賽乃姆”源自阿拉伯語,“所指”是偶像、美女的意思。古時,賽乃姆又稱“賽蘭木”,《突厥語大辭典》中對“賽蘭木”的解釋為地名,位于中亞一帶。史料稱,16世紀大批賽蘭人曾遷徙至新疆庫車地區定居,這批移民很自然地把這些舞蹈帶入新疆,逐漸與龜茲地區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舞蹈藝術,人們將其稱作“賽蘭木”,名稱術語就以地名作為舞名。這個地方原先古代是“康國樂”、“安國樂”的故鄉,“胡旋舞”、“柘枝舞”的藝術風格也就自然體現在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薩瑪舞”是維吾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祭祀禮儀樂舞。“薩瑪”一詞源于阿拉伯語,意為“蒼穹”、“天河”、“太空”,薩瑪的文化性內涵體現在它的原始宗教感。古代維吾爾族人民將薩瑪作為一種信仰,用歌、鼓、舞的形式,向自然界的多種神靈祈求狩獵和農業的豐收,一場神圣而莊嚴的祭祀儀式,后逐漸變成節慶時的集體娛樂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專業術語的正確解讀,是建立在對專業術語的文化理解與正確傳達的基礎上,合理使用專業術語,認知術語的文化特性是關鍵。
2.形象性
在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也有將日常生活道具作為舞蹈表現形式的如“盤子舞”、“手鼓舞”、“燈舞”等表演性舞蹈,這些專業名稱下的術語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它們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又可以成為舞者的舞蹈道具。這類舞蹈的專業術語既沒有強烈的文化感,也不具備復雜的引申義,凝練、簡單,指代性強,在舞蹈教學語言的表達中,側重強調道具的使用方式和技巧。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道具舞風格熱烈,技巧性強。“盤子舞”流行于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區,由女子單人表演,用弦樂伴奏,音樂是專用曲調,旋律優美,節奏平穩,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個小碟子,指挾竹筷,伴隨音樂,邊打邊舞,有時也在頭上頂著盛水的碗,用以增加難度,盤子舞因地區不同,舞蹈表現形式也有區別。麥蓋提縣有由男藝人表演,一般除用筷子敲打外,還常用戒指敲擊,技藝高超的舞者還在碗中添水或頭頂點亮的油燈表演,表演還可以在桌子上進行,口銜一長把木匙,用匙把合著弦樂敲擊頭上所頂之碗,邊擊邊舞;多朗地區的盤子舞,是兼備燈舞、盤子舞兩者之長形成的。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教師需要正確合理地解讀專業術語的不同含義指向。通過形象性的語言,來傳遞民間舞蹈風格和技巧的表現形式。
(二)專業術語的種類
專業術語可以分成基本術語(名稱術語)和動作術語(技術術語)兩類。以上探討的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表現形式中涉及的基本術語,它們都是舞蹈類型中的“名稱”。在不同類型的舞蹈表演技巧中,還有專業性強的動作術語,亦稱技術術語。例如:“賽乃姆”舞蹈的基本步伐:“三步一抬”、“前后點步”、“墊步”、“開關步”等。相比基本術語,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動作術語的教學內容是最主要的。諸如手位、手型、腳位、步法、身段、旋轉等,這些都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基本元素,專業動作術語(技術術語),是以一種專業的、精準的概括方式,集中描述動作技巧表現的關鍵,通常也構成舞蹈風格的重要表現內容。“滑沖步”是賽乃姆第二節奏中的主要步法,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步法的兩個基本動作是:滑和沖。若教師僅從動作要求上,做出“滑”與“沖”,恰恰背離了整個表現的核心,也就是說,“滑沖步”并非是通過字面去理解動作內涵,而是通過對技巧的“吃透”而達到一種“滑”與“沖”的藝術效果。賽乃姆第二節奏的第二至第三拍的瞬間,會有一個微小的節奏變化,就是在這個瞬間的變化中,即“附點”里,要迅速完成一個“提、點、擰”一氣呵成的三個連貫動作———提身、點腳跟、繼而擰轉腳跟,最后實現滑沖步動作完成;再如“搖身點顫”,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動作并非獨立相繼完成,而是在墊步、原地踏步和進退步過程中嵌入的一種步法,其作用即銜接其他舞姿動作,因而它自身的律動,確是需要其它舞姿來體現的。課堂教學中,對動作術語(技術術語)的解讀,將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動作示范需要配合正確的語言講解。因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文化性特征決定,術語的陌生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較為吃力,需要教師對動作術語進行正確解讀,配合身體的示范教學,才能把握表演中獨特的風格特性。
二、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術語規范性的使用要求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專業術語的熟悉和準確把握,是建立在對現有教材現狀和實際運用現狀的具體分析基礎上,民間舞蹈教師的語言使用規范,也將大大影響舞蹈教學的規范,保證教學質量和水平,專業術語誤讀、誤用、不準確,或使用與實際教材不一致等現象,都將導致教學結果的失敗。因此,進一步加強、規范和統一使用專業術語,是保障舞蹈教學順利進行的有效途徑。在訓練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舞蹈專業術語,可以更加準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舞蹈動作的技術特征,也有利于舞蹈專業術語的傳播和發展。
(一)概念準確
我國對術語使用的規范有明確的制定,在《術語工作原則與方法》中認為術語最重要的是:“1.明確事物的內涵與外延概念;2.確立符合要求的定義;3.確立一個準確的術語。”首先,術語的概念明晰是保證準確的第一個前提。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專業術語是以維吾爾族獨特的語言構詞方式來構成和傳播的,口頭傳承形式保留下來的舞蹈術語,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教師在教學時,不單單只是對舞蹈動作簡單地做一個術語陳述,而是需要將專業術語當作歷史資料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度解析。例如,維吾爾族“薩瑪舞”,“薩瑪”的含義解釋就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學生需要了解舞蹈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薩瑪”術語的內涵來自維吾爾族語言,語義為“蒼穹”、“天河”、“太空”,它的概念外延實指一種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因此薩瑪舞的發生環境是古代人民崇拜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后慢慢發展成為節慶時節的娛樂性舞蹈。對概念明晰之后,教師對舞蹈風格的解釋也自然會讓學生接受:古時的薩滿,舞者的情緒和舞蹈的氣氛都是神圣莊嚴的,舞蹈風格伴隨呈現出一種特征,舞者需要腳步平穩扎實,充滿勞動生活氣息,動作與伴奏樂器鼓點緊密配合,“咚”的時候多是全腳著地,不生硬又不馬上抬起,有附點音符的效果,當動力腿抬起時,主力腿的膝部明顯屈伸,身體的起伏也會較大。
(二)精確傳達
課堂教學中,使用最主要的是“技術術語”,亦即“動作術語”,教師講解并示范動作術語的過程中,除了明確動作概念,重要的是傳遞動作的技術要求。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技術動作有很多:“三步一抬”、“前后點步”、“墊步”、“開關步”等步伐動作以及“搖身點顫”等體態動作,既是體現舞蹈風格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術語概念清晰之外,教師在傳達動作要求時需要更為精確。例如:“滑沖步”,從術語的字面意義上看,學生會很自然地理解將身體動作做出“滑”和“沖”,而教師若讓學生囫圇吞棗地簡單消化術語,只會將動作的質量下降。
作為賽乃姆第二節奏中的主要步法,學生需要在理解音樂節奏型的基礎上,掌握身體動律與音樂的自然配合,受音樂節奏決定,在節奏的符點處,完成一個“提、點、擰”連貫的三個動作,提身、點腳跟,繼而擰轉腳跟,從而實現整個滑沖步的完成。專業術語的價值所指并非字面意義所表示的,滑沖步的動作要領不在完成“滑”與“沖”,而是通過音樂的理解和動作的完美配合,呈現出“滑”與“沖”的藝術效果和風格特征。由此可見,教師的示范需要對術語概念有充分解讀,理解每一個分解動作的內容和要求,讓動作技術作為一套復雜性和系統性的連貫動作去指導,才可以讓學生準確無誤地理解動作內涵和審美特征。“精”要求語言凝練、簡潔;“準”要求語言規范、正確。專業術語的文化性特征決定,教師在教授之前,語言闡釋舞蹈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不需要長篇贅述,又因舞蹈的非語言文化特征與視覺藝術特征決定,需要教師配合身體示范來集中教學,這樣起到的效果會更好。教師在對專業術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把握正確,在資料準備充分、詳實的基礎上,準確細致地傳遞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
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術語規范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專業術語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顯而易見,舞蹈雖以身體示范、肢體模仿和實踐訓練作為主要的教學科目,但是因專業術語具有高度的凝練性、豐富的形象性和深刻的文化性,起到了日常生活語言無法替代的傳達與指導作用。維吾爾民間舞蹈作為新疆維吾爾族特有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專業術語以維吾爾族獨特的語言構詞方式,并經過實踐性教學總結經驗,經過智慧沉淀與凝結形成。作為口頭傳承形式和積累總結形成的舞蹈專業術語,成為記錄維吾爾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歷史材料,它不僅在記錄民間舞蹈的形成、發展歷史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載體作用,同時還在舞蹈教學、舞蹈文化傳承上起到重要的信息傳播和文化資源共享的作用。首先,規范維吾爾民間舞蹈術語的教學,是促進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受舞蹈非語言文化特征與視覺藝術特征決定,教師課堂教學的手段只能是“言傳身授”,而“身教”成為歷來舞蹈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維吾爾族舞蹈動作風格較難,技術技巧種類多,于是更需要教師用精準的技術去指導舞蹈動作。術語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不能完全取代身體教學,卻可以成為與身體教學通力合作的關鍵。
其次,注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術語教學的重要性,是學生充分理解維吾爾民族民間文化,掌握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表演風格的重要途徑。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由于新疆南北地區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因此在舞蹈教學中,不同的舞蹈術語需要教師結合各自的文化生活背景進行講述,術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準確,是學生掌握舞蹈表演風格的前提。其次,類似“滑沖步”等專業技術術語的表達,更需要明確學生在表演風格上,并非將動作要求貼近術語的字面含義,而是通過準確的表演技巧,達到術語含義所傳遞出的藝術效果。
最后,掌握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術語教學的使用規范,是提高教師能力水平及保證舞蹈教學質量的關鍵。既要語言上力求簡潔、凝練,又需要正確理解并傳達專業術語的概念。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很強的身體示范能力,更要求教師的語言流暢、生動、形象和規范。專業術語的規范使用,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能力水平。部分維吾爾族民間舞蹈術語源于阿拉伯語系,學生對術語的陌生感或第一時間舞蹈掌握表演風格,都是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術語的使用規范不斷要求教師了解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占有盡可能多的資料,才會進一步提高整體課堂的教學質量。
四、結語
努力提倡規范的術語教學,正是由于在常年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注重身體的示范來提高教學的質量,而容易忽視教學語言的重要性。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種類多,表演技巧相對較難,學生掌握風格技巧的同時,最先進入印象的是各種舞蹈類型的“名稱術語”,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舞者離不開對技術術語的掌握。教師的術語使用規范,對教學過程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加強規范教師對術語教學的重視,才可以將教學落到實處。
作者:謝雯雯 單位: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