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高校美術教育因其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育行為和教育過程的特殊,但是,不管怎樣特殊,科學的教育觀是共存共生的,也是不可改變的。因此,打破教條的、單一落后的教育觀念,逐步回到教育的本體上來,是一個關鍵的命題。所以,我們有責任有必要研究分析高校美術教育自身的特點和發展理念,探尋適應社會發展、符合教育本質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模式,這是我們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美術及其教育
“教育”一詞在現代英語、法語中都是其含義為“引導、導出”,指采用一定的手段,將某種潛藏于人自身的能力引導出來,使其轉變為現實。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但在當時,這兩個字并非是一個有確定含義的詞。從大量的歷史文獻來看,"世紀之前,人們論述教育問題時,一般使用教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美術在我國古代,并非是一個獨立的領域,而是包涵在所謂的“百工技藝”之中,美術是一個不充足的、難以精確界定的概念。美術源于拉丁文,在拉丁語系國家作“藝術”、“美術”解;但在法語中美術一詞為其含義是“美的藝術”,它是相對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美術又稱為視覺藝術,是指用一定的物質材料與手段,塑造可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藝術的形式。作為一種非語言的視覺交流力,美術是人類社會文化的造型載體,是人文教育的中堅。美術教育分為美術取向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分別對應于專業美術教育和普通美術教育。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是以美術學科本體為支撐的,旨在傳遞美術文化,培養未來專業藝術家與設計師的教育;而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則主要以陶冶情操、擴展人的情感與精神內涵,培養美術受眾為宗旨。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則要求在此二者之間取得一種微妙的平衡。美術教育是培養人視覺經驗最為有效的手段,是指向人的價值和素質的教育,相對于理性教育,它又側重于感性教育和情感升華。這是培育受教育者在觀察、認識、理解、判斷、選擇自然與社會事物的能力,是辨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所必備的。
二、當前高校美術教育的傾向
高校美術教育承接了傳統美術教育的基本格局和思路。反思當前的教學模式,不難發現,高校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重“教”而輕“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重視教學,輕視育人。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單一的知識化傾向已相當嚴重,重視知識的獲取而輕視了人格和情感的養成教育,其結果必然會導致人、情感、文化、知識合而為一的人格素質缺失。正如錢家炳等學人所言:要做學問先做人。對乃至高等教育來說高校美術教育都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
重技術傳授,輕理論研究和人文精神認知。目前,高校美術教育中一個薄弱環節就是學生對藝術理論和美術史的認識相對貪乏,尤其是缺失美學支持以及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大部分學生只能具備一般化的操作技能,但是缺乏基本的思辨能力,極大的削弱了將來作為教育者和實踐者所應有的能力。
重傳授和接受知識,輕綜合能力培養。長期以來,高校美術專業習慣性的形成了本專業所謂的教學特點:階段性畫法步驟示范、傳授常規專業知識、具體入微的具體化輔導。把教學過程理解為主要是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熟練過程,教師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藝,學生僅限于學習記憶知識和掌握技術。而美術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教育過程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現有知識范圍,進行施教和思考。所以現代美術教育是對傳統教育中不利因素的摒棄,是教育理念與實踐不斷發展的結果。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中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的記憶和復現為基本目標的。但是,教學不能僅限于傳授知識,因為知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不過是滄海一粟,遠不能滿足學生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們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知識更新。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技能技巧訓練中,不框定模式和風格,引導學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學生個性的發揮,因材施教,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介紹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回歸主體
教育是培養人的生存能力以及介入社會的協調能力,其終極對象是對人的終極關懷。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依照個體生命發展的內在要求,發揮人的潛能,發現人的價值,其本質屬性在于引導完善人性的建立和發展。康納爾指出:“在)*世紀課堂內,出現了一個持續而穩定的運動,即教學過程轉向教育過程”,“學校從教學過程到教育過程的轉變,是一個人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將重點由教書轉至育人”。
中國當代教育理念經歷了從濃厚的政治色彩到極端的功利性,再到如今有識之士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發展的歷程極為艱難,好在開始觸及教育的本質了。呼喚人性的回歸,倡導教育回歸其本體,即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對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及創造力的開掘,所以對人類本質的洞悉與理解是對教師最大的挑戰,教與學不是一種單向的流水線行為,而應該是一種彼此的合作關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或學生的主體作用,都會失之偏頗,不利于“教學相長”的互動與和諧發揮。這與我們繪畫時的體驗很相似,如畫面中的色彩而言,最為重要的色塊之間相互配置時的視覺、情感與精神協調后的效應,孤立的一塊顏色是無所謂好與壞、對與錯的。作為一名教師,能在某一時間段充當學生前進道路上的運載工具,使他們盡可能發現自己的天賦與潛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短達到自己目標所需要的時間,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然而這一愿望的實現取決于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間的合作與共識。而美術教育更是如此,必須注意美術教育專業的特征。曾任包豪斯學院基礎課教師的約翰伊頓有一句名言:“師生關系中最寶貴的時刻,即當教師成功的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迸發出他們自身的靈感之時”"無論多么完美的教學體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個性特點和審美心理的培養和發揮,那么教育已經失掉了它本身應該具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