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一、日月天象、四神、伏羲、女媧、西王母、東王公以及祥瑞等。這些圖象反映了當時社會流行的升仙思想,以及驅邪祈祥的意愿。河南永城芒山柿園梁王壁畫墓,主室頂部西半部中為巨龍,兩邊為白虎、朱雀,四周繞以云紋,窗壁繪有朱雀、白虎、云紋,西壁(即墓門兩側)繪靈芝和云紋。這一鋪巨龍生動展示了西漢繪畫的高度技藝,以及表現想象中神獸的宏偉氣勢。西安交大西漢墓,主室平面呈長方形,弓形券頂上為《天象圖》和仙鶴云彩。
《天象圖》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星辰相配,除剝落外尚存八十余顆星,星間以黑線連接。并配有人物、禽獸,以圖畫表明各星組含義和名稱,共二十八組。諸星皆白色,僅東方青龍左后爪下的一顆星為朱紅色。在星辰圈中間南北一線,南有朱色太陽,中有展翅金烏;北有白色月輪,中繪玉兔和蟾蜍。日、月周圍有青、綠、蓮、白、黑諸色云,云間繪黑、白仙鶴。太陽左側有一綠色鳳凰。
星辰圈外,南邊為云和十余白鶴,或側或正,各具形態。
北邊東側夾角繪一青蛙,相對應的西側繪三足烏。后壁繪鹿和仙鶴,四壁下部繪云紋,東、西、北三壁繪虎和猛禽、鹿、鶴、天鵝等。此墓二十八宿,是漢代《天象圖》的重要發現。
二、圣賢、孝子、列女等歷史傳說故事。漢代在宮殿、館舍畫歷史人物故事,始于西漢晚期。文獻記載光和元年鴻都門學就曾畫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漢獻帝時太常趙岐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為壽藏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贊頌。
燒溝六十一號墓前室隔*正面梯形花磚繪四神及儺儀,楣額用兩塊長條空心磚連接,上繪《二桃殺三士》故事,人物生動,富有氣勢。
三、墓主家居生活圖象。如洛陽偃師辛村壁畫墓,中室西壁南為《庖廚圖》,庖丁戴冠,身著紫紅寬袖上衣,袖上挽,左手按物于案上,右手執刀,作切割狀。左側一女侍束發,身著紅色寬袖長裙,雙膝跪地,向盆里抓物;前方兩側各一男侍,手持托扳把食物端向主人。北為《六博宴飲圖》。帷幔下右邊二人相對而坐,戴黑冠,著紅袍。左邊二人,前一老者著長袍,后有侍者兩手相挽。畫面下部繪兩老者六博,右著長袍,束腰,上身前傾,右手高舉;左著寬袖紫袍跽坐,身后跪坐一懷抱樂器的侍者。東壁南為《宴飲對舞圖》,中繪男女對舞,左右各有三樂伎席地而坐,正在奏樂。男舞者居左,上身袒露,白發披肩,下穿灰褲,雙腿半蹲,女舞者居右,上著舒袖衣,下穿褲,束腰,腰帶飄曳。畫面左下角觀舞老者席地而坐,著寬袖長袍,前一女侍著紅衣,跪捧耳杯。右下角一老者箕踞地上。上部空心磚破碎,可見帷幔下二人對坐而飲,中一羊尊,上部四人分二組對飲。右下左為一嫗著寬袖長裙席地而坐,前跪一女侍,雙手捧耳杯遞上,左下方三女子,中穿紫色寬袖翻領上衣,紅裙,左右各一侍女,亦長裙。這些圖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俗生活情趣。
四、車馬出行、幕府官寺、屬吏。常見以車馬出行表現墓主的仕途經歷。安平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墓《出行圖》繪于中室;手持便面坐于帷帳中的墓主與門卒、屬吏繪于右側室;陶灶、陶釜等明器置于左側室。其后墓室布局大體相同。和林格爾墓的《出行圖》,生動地描繪了邊塞官吏浩浩蕩蕩的出行行列。此外,安丘畫象石墓、安平壁畫墓等也有多套《車馬出行圖》。《幕府官寺圖》、《屬吏圖》出現于東漢晚期壁畫墓,都是顯示墓主所任官職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河南密縣東漢晚期壁畫墓,壁畫皆繪于中室。后土郭一號墓中室東壁,繪有十人組成的儀仗隊;后土郭三號墓中室西、南壁畫六名形象高大的屬吏,或戴梁冠,或著巾憤。密縣打虎亭二號墓,中室北壁上部所繪寬726厘米、高95厘米的巨幅宴飲百戲場面,實質上也是《屬吏圖》,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此墓是通過墓內蒙寶山遼墓 MI石房內北壁頌經圖(局部)主夫婦和眾多屬吏同賞樂舞,來炫耀墓主生前的地位。
五、反映莊園生產的圖象,如水田、池塘、踐碓、井、倉房等。這類圖象見于平陸棗園等墓,壁畫所表現的牛耕、耬播等標志當時莊園經濟所占的重要地位。和林格爾墓出現比較完整的莊園生產圖象,說明當時莊園是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實行多種經營。
六樓堂建筑、莊園烏壁。樓堂建筑出現于西漢中期,以后逐漸增多,東漢晚期達到盛期,出現了重樓連閣、宅院。建筑中有望樓、角樓以及守衛武士。和林格爾墓則出現了塢壁。
由于近年大量漢墓壁畫的發現,使我們知道∶漢代繪畫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有很高的水平,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多方面的生活內容,在繪畫技藝上也呈現了多種的表現形式與方法,和當時在墓俑上體現的雕塑造詣是不相上下的。
魏晉十六國時期,由于戰亂頻繁,以及其它各種原因,中原及江南地區,墓室壁畫遺存較少,而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墓室壁畫,雖在規模和技藝的某些方面不及中原漢墓壁畫,但卻更多地反映了邊區和少數民族的文化成就。
云南昭通后海子東晉霍承嗣墓,墓壁上欄畫云、鳥及四神,北壁下欄畫墓主手執麈尾坐于堂上,旁設旌節、兵闌、華蓋等儀仗,其余壁面繪夷漢部曲、鎧馬、家丁、宅邸等。壁畫技法拙稚,但對研究當時西南地區的習尚及民族關系具有一定價值。河西地區魏晉時期的壁畫墓,在甘肅酒泉、嘉峪關、敦煌及新疆吐魯番等地均有發現。東北地區魏晉壁畫墓集中在遼東郡首府(今遼陽)近郊,在朝陽、北票等縣也發現少量東晉十六國墓。集安附近先后發現高句麗壁畫墓二十座,現存早期高句麗壁畫墓,年代相當十六國時期。
魏晉十六國時期邊區少數民族墓室壁畫,都各具特色,而表現技藝上也有明顯的差異。流行的內容,除傳統的日、月、星、云、四神等天象圖外,也出現有東王公及西王母、羽人神獸、飛仙蓮花、禮佛供養等圖象,這與傳統的神話故事以及佛教的廣泛傳播是密切相關的;在家居宴飲、樂舞百戲、祭奠奉食、狩獵出行、樓閣宅第、農牧庖廚中,則生動地表現了當地樂舞、狩獵、牛耕、屠宰、牧放、角抵、炊煮等日常生活習俗;家居宴飲皆畫墓主夫婦對坐,出行多乘牛車;嘉峪關魏畫象磚墓一號、三號兩墓見到多幅《塢壁圖》,酒泉西溝村93JXM7墓除表現了不同民族群體所進行的農耕和畜牧不同的生產活動,反映了邊塞的特色;表現大量簡牘書籍的畫象反映了墓主在文化領域的身份與地位。而高句麗墓的狩獵畫面則繼承戰國、秦、漢傳統,而又與北朝敦煌?石窟壁畫上的《狩獵圖》遙相對應。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和相互交融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