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從動態的視角進行環節、細節、過程性管理,用精致的過程保證精彩的終端。重視“三個環節”。在備課環節上,提出“一課三備”的要求。個人獨備,鉆研教材;集體備課,共享智慧;二次備課,彰顯個性,從而使每位教師的備課都具有“資源化+個性化”的特色。在上課環節上,加強課堂狀態管理。要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共鳴。同時還加強學的管理,在教會學生學習上加大管理力度,關注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在作業環節上,強化量與質的管理。從作業布置到作業批改全程監控,編寫了適合我校實際的“課后鞏固”;對學生而言,杜絕抄作業現象,每個教室門外擺放一張“提交作業桌”,每天一早來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按規定、有序提交作業。學校還定期就作業向學生、家長征詢意見,及時調整、完善作業管理。重視課堂效率。堅持探索、實踐,建構了體現“兩學、兩自、三導、三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抽簽確定的“每日一課”,使每位教師的每節課都做好充分準備;堅持開展“校長點課”,給教師以展示、思考、成長的機會,使教師組內群體在課前、課中、課后可以合作、研討、提高;堅持教學巡視,及時發現課堂亮點與不足、掌握教學一線最真實的基本信息,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交流,并及時改正。重視教學診斷。持續開展每月一次的以年級組為單位的教學分析研討會,每個學科的教師都要對近期的教與學情況進行“過堂“式的總結、回顧,提出遇到的困惑和自己的思考,匯報今后的教學舉措與策略;學校每周召開的行政辦公會,重要議題之一就是剖析、匯總一周的教學情況,圍繞共性問題、典型案例、對策建議等展開討論。要求每位教師每天堅持寫教學反思,幫助他們在反思中不斷獲得進步、提升。質量管理:從單一走向多元全面的質量。
我們應回歸教育的本真,登高望遠,站在教育的高度抓教學、抓質量。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學校開展了“最美二附中人”、“星級少年”的推選,使一大批學生受到表彰、增加了自信。對教師的工作質量,絕不簡單地運用教學成績的優劣進行評價,而采用的是發展性評價。評價指標包含教師的師德狀況、教學行為、教學能力、教學過程、科研能力、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等多個層面。全員的質量。始終樹立“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的意識,開展“保底教學”,保證每個學生能掌握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進而實現整體質量的提高。鼓勵學習較好的學生主動拓展,多質疑提問,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從優秀走向卓越。
分析學情時,采取“倒逼”的方法,從“最后一名學生開始”。全程的質量。始終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量,對學生上課的態度興趣、思維發展、回答問題、完成練習等情況進行多維度的評價與考量,還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評價與管理。對教師的過程質量的管理依靠學生評價來實現,評價指標緊密結合學生的真實體驗,便于學生回答,比如“教師講課是否有激情”“教學能否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是否具有針對性”,“備課是否充分”等。對師生教與學的質量評價的主體呈現多元化,包括同學間、合作小組間,同事、學科專家、學校領導、班主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學生家長等多主體參與評價。制度管理:從控制走向自覺健全制度。先后出臺了備課、上課制度與課堂評價標準、批改作業制度、輔導學生制度、命題及分析講評試卷要求等,還制定了備課活動、教研活動、教師學習與反思、師生評教評學等方面的規定。所有的制度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每個制度都是在反復而充分聽取教師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使得制度的落實能“生根接地”。
制度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了規范和制約,保證了教學的目標性和有效性,也實現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強化執行。“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制度的價值就在于執行。我們實行教育教學問責制,從教務、教學、教研、督學、教研組、年級組到班主任、教師個體的每個崗位、每個人,不僅都有明確的職責和標準,而且還有計劃、檢查、反饋、整改的工作循環機制,保證了事事有標準、事事有人做、事事做得好。我們要求全體師生每天進行“朝思”“暮省”,對自己的教與學作理智的思考、規劃、檢查,這使每個人學會了慎獨、自省、自律。“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遠;腳踏實地,更知使命重大。”教育改革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將在現代教學管理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不斷探索、不斷轉型、不斷發展。
作者:丁建生 單位:南師大第二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