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歷史論文
一、構建師生關系,和諧教學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歷史教學的前提,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初中歷史教學質量高低與否,關鍵還是要看學生課堂注意力是否集中,學習興趣是否濃厚,自學能力是否具備等等,而那些片面的強調學生的智力因素,單純的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提高歷史成績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模式,以民主化的情境教學,推進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打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活躍得參與到情境教學中來,并從中獲取知識,得到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才是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的真正內涵,例如在講解“盧溝橋事變”,教師可以事先創設這樣的情境,上課之前與學生進行商量,通過多媒體教學,演示日本人囂張跋扈,殘忍殺害中國老百姓的慘烈場面,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事實,從而引出盧溝橋事變的背景,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前時事,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進行分析,指出日本領導人帶頭參拜靖國神社,實質是日本人不能正確認識和深刻反省其軍國主義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歷史,這種行為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通過這樣講解,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系。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教學得到了廣泛應用,針對中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的特點,教師不妨適時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的優勢,突破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模式,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現代化手段,作為情境教學的輔助工具,達到還原歷史事實,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例如在講授《五四愛國運動》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放映事先整理好的相關影片,將五四愛國運動中,那些手舉“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青年學生激昂高亢的愛國形象一一展現出來,從而指出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政策的失敗是引發中國民眾強烈不滿的直接導火索,教師邊看,邊講解歷史背景,不僅愉悅了學生的心靈,加深了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同時更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三、利用情境教學,培養愛國情操
初中歷史課中,有很多戰爭場面,對于這些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爭史實,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地閱讀教材,或者帶領學生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簡單的勾畫,那么就無法實現當時歷史場景的形象再現,無法讓學生真正走進歷史、了解歷史,因此,教師不妨用抑揚頓挫的語言進行情境再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走進歷史、感受歷史。
例如在講解《飛奪瀘定橋》時,教師可以這樣講:“瀘定橋其實是鐵索橋,橋下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兩岸則是陡峭的懸崖峭壁,地勢非常艱險,然而就是在這么艱險的情況下,紅軍必須盡快拿下……”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對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樣,在講述黃海大戰時,也可以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鄧世昌帶領的致遠艦經過激烈的海戰,遭到了重創,船身嚴重傾斜,就在即將沉沒的危急關頭,隨從遞給鄧世昌一個救生圈,但他卻搖手拒絕,最后和壯士們一起沉入波濤洶涌的黃海之中”。
四、總結
總之,通過創設情境,“以情育人”的教學模式,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感悟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楊勇 單位:遼寧省喀左縣第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