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語文”教育的優勢
自從推行新課改,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就備受重視,新課標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考什么學什么依然盛行,老師教的是考試重點,學生學的是考試重點,而考試重點基本又都集中于教材上,因此想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十分困難的。這種狹隘的語文教學內容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因此就需拓寬語文學習范圍,延伸語文學習,而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就是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量身定做的,是踐行新課標的有力推動劑。
二、如何將“大語文”教學思想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
1、從課堂教學入手。“大語文”宣揚語文是寬泛的,廣義的,與其他學科有著深刻的聯系,如果課堂上能夠與其他學科進行延展,形成合力,互相促進,那么會更有利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素質教育。比如,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中第二單元是古文單元,包含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課。在教學這一單元時,我們就進行了文史哲的有機融合。由語文教師和歷史教師共同備課,理清其中的絲絲縷縷的聯系,然后探討如何結合來講。最終確定第一節課由歷史老師用一節課的時間介紹三課的歷史背景,然后由語文教師引領學生讀原著,細細品讀,研究,體會,感受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此外,高中學生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閱讀表達能力,發展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應成為選修課程的重要任務,而且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實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因此教師課堂上不應做過多講解和干涉,而是更多由學生通過自身體會與小組合作來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語文能力。
2、從教材內容入手。“大語文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不僅能關注語文教學,更重視“語文與人”、“語文與文化”、“語文與精神”、“語文與社會”等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就要時刻注意“大語文”的宗旨,將其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對不同類型文本的處理,注重引導學生去品味,去感悟,去領會文本蘊含的思想文化、豐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從而逐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對人事的敏感度。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美麗的湘江秋景,進而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性。又如學習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語文本身的東西,而且要引入美學原理以及物理學上的相對論,只有基于以上東西,才能促使學生真正的把握這篇文章的內涵。
3、從教法入手。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傳統教學中,“授之以魚”是常見現象,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被動的“填充者”,學習的內容都是老師機械的灌輸的,即使當時學會了,也沒有太深的印象,即使以后也沒有忘記,卻不會舉一反三,學不會學習的方法。要想踐行“大語文”教學思想,首當其沖的就是從教法入手,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歌的教學中,我做了積極的嘗試。教給學生的不僅是關于詩歌內容本身的東西,更主要的是鑒賞詩歌的方法、手段。之后要求學生自主對某一詩歌進行鑒賞,利用教授的鑒賞方法,學生學有所用,對知識的印象愈加深刻,對鑒賞方法也略知一二。
三、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我們教師不僅傳授語文知識,更應該“授之以漁”傳授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適應時代的發展。大語文觀正是基于這個出發點,把語文教學放入整個社會語言環境中去,無論課內課外,都要重視和社會語言實踐結合起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今后的工作學習都有莫大好處。由此看來大語文教育的產生是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其存在是符合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規律的,因而其意義是重大的,生命力是極強的。只要我們樹立了這種大語文的教學觀,搭建起了大語文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更全面地學習,就一定能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實現敘述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楊蘭 單位:貴州省銅仁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