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設計論文
1.互動觀演需求在觀演領域的不斷涌現
在有些交換場地的比賽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等,觀眾為更好地近距離觀看自己喜愛的隊伍并為其吶喊助威,也會出現伴隨著比賽雙方運動員交換場地,改變自己觀看位置的現象。2012倫敦奧運會也首次提出了“社交奧運”的概念。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社交網絡全面融入倫敦奧運會,不僅成為運動員與粉絲互動的平臺,還變成公眾參與奧運的全新渠道。營銷人員、體育迷、運動員都通過社交媒體渠道表達觀點,借助社交媒體鼓勵各方人員的信息互動,使得這屆奧運成為首屆、真正的“社交奧運”。這一全新理念對互動觀演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對體育建筑設計提出了全新的功能需求。
2.互動觀演模式的發展歷程與從屬界定
“觀演關系”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時代的“觀眾和演員完全分開”發展到了阿爾托以強烈的舞臺效果刺激觀眾,追求“真實刺激”感官效果的殘酷劇場。在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出現了“觀演分離”、“觀演有限接觸”、“觀演有限參與”、“觀演結合”等多個模式。互動觀演模式應從屬于“觀演有限接觸”這一模式,即競技比賽中運動員主動突破了“觀演”的界線,運用行動或語言影響觀眾,同時觀眾也給與一定的回應。這種觀演關系的主動方是運動員,觀眾是完全接受的被動方,觀眾反應并不是競技比賽的主要部分,只能反作用于運動員,更好地促進運動員競技發揮。
3.互動觀演模式的構成要素與存在條件
在體育建筑中運動員的比賽是互動觀演模式的中心核心要素,觀演模式的開展都圍繞著運動員的競技比賽進行。這也是互動觀演關系成立的一個前提。觀眾的觀看不是競技比賽的核心要素,但它是與競技比賽同樣重要的接受活動,是構成要素。缺少觀眾,競技比賽就是不完整的。同時在競技比賽和觀眾之間還要存在一定的距離要素,適當的距離既可保證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的比賽空間,不受觀眾的干擾影響,又可以保證運動員和觀眾在傳遞信息的互動過程中不會因距離過遠而發生信息流失。要實現這個互動的過程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要有適當的互動距離。不同的競技比賽需要建立不同的觀演關系,而不同的觀演關系又需要不同的觀賞距離來支撐主體運動員的比賽。最佳設計為不影響運動員競技比賽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拉近運動員和觀眾的距離。在體育建筑設計中常用設計辦法有設置緩沖帶、布置交通溝、運動員和觀眾流線分離等。
要有暢通的聯系渠道。信息的傳遞需要簡潔、快速、不失真的渠道。運動員的信息傳遞到現場觀眾一般都是用聲音、語言、肢體動作所表達的,需要音響、現場屏幕等放大設備轉遞到廣大觀眾;而觀眾傳達給運動員的信息渠道則比較簡陋,只能通過吶喊、口哨、樂器、揮舞旗幟、衣著化妝等手段進行表達,至于信息的傳達度,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要有反應的變化空間。在競技比賽中,運動員想表達自己還受諸多物理空間所限制的,想向觀眾索要助威引起共鳴,但場地空間太大聲音不能達到,用肢體語言表達信息又有限。觀眾為追逐運動場上的偶像,希望能盡可能的靠近運動員為其吶喊打氣助威,但觀眾席座席為固定座席,不能隨之移動。這一需求也促進了能隨運動員比賽變化而移動的觀賞座席的出現。要有良性的反饋循環。運動員在競技比賽所傳遞的信息有些是單方面通過電視信號等技術手段傳遞給觀眾的,如電視機前的觀眾。但場外觀眾的反應不能及時的反饋給運動員,造成了運動員的孤單失落感,從而影響比賽成績。所以建立良性的反饋循環,能使運動員和觀眾雙方面都得以信心滿滿、熱情高漲,使運動員進入最佳比賽狀態,取得優異的體育成績,同時也使觀眾的情緒得以釋放,提高觀眾的心理滿足程度。
4.在體育建筑設計中的應對策略與具體手法
從單純的重視競技場上的比賽,到比賽時關照觀眾,再到重視觀眾,甚至讓觀眾成為競技比賽的一部分,我們看到觀演模式的表達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變化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這些變化對體育建筑的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同時客觀上也促動了體育建筑的不斷發展與功能創新。
4.1比賽場地多能化
場地是體育設施的靈魂,對場地的可動性進行技術研究是探究核心問題、直擊主要矛盾的必由途徑。
4.1.1大小改變
體育比賽場地的大小變換是發生次數最頻繁、最容易被人們看到的變化。為滿足不同比賽的需求,容納更多的比賽內容,有充分的空間讓運動員和觀眾更好地互動,一般情況下,場地大小有如下變化。比賽場地整體擴大:利用不同比賽場地的大小差異空間作為運動員與觀眾互動的環道。1998年法國世界杯的主體育場可以從固定的中層看臺和高看臺下移出或縮進15米,在足球或橄欖球比賽時,移動看臺可拉出放置在跑道上以容納更多的觀眾。在田徑比賽時,移動看臺可后退15米,部分縮進到移動看臺的下面。比賽場地結合擴大:利用正式比賽場地旁的訓練場地、舞臺、活動房等,采用可動隔斷、移墻等方式,把兩個功能不同的空間結合為一個大空間。黑河市體育館,對場地布置采取了橫向擺放,訓練館位于場地長向的一端,之間隔以可動的幕布,既可以在需要時把場地擴大到極限,又可以根據建設者的經濟條件,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入口層的座席進行取舍,有著更強的可變靈活性。
4.1.2升降運動
有些觀賞性較強的比賽和表演,如職業格斗、演唱會等,為創造一定的比賽和表演氛圍,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迫切需要場地能隨著比賽或演出的進程而進行變化。當體育場館內存在固定看臺時,固定看臺的視點是確定的、不能再改變的,可以滿足場地減小時的視線要求而在場地擴大時,設計視點也隨之向外擴大,只能采用預留地坑、場地下內置液壓設備,使比賽場地或舞臺能向上緩慢移動,以提升視點,滿足固定看臺觀眾通視的要求。GMP的2008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概念設計方案,是大規模使用液壓機進行場地升降的一個較好的例子。液壓式升降場地不但被廣泛地利用在固定的場地上,在日本福岡體育館還通過對游泳館池底進行液壓升降,完成游泳館到體育館之間的轉換。
4.1.3平緩轉動
隨著“旋轉舞臺”、“旋轉餐廳”等技術條件的不斷成熟,使整個競技比賽場地的平緩轉動也成為可能。通過場地下的曲線滑軌和電動小滑車的應用,整個比賽場地可以圍繞著比賽場地的圓心做緩慢地水平轉動,實現運動員在交換場地時把場地緩慢轉動到自己的觀眾方,無需觀眾離開座位就可以縮減運動員和觀眾間的互動距離,實現觀眾最大限度接近運動員的需求。
4.1.4水平移動
小規模的比賽可以利用大場地進行水平移動式的比賽。競技比賽的場地,可以根據比賽的輸贏情況向不同觀眾的拉拉隊不斷靠近,比分領先的越多,向本方觀眾靠近的距離越近,就更能促動觀眾和運動員的觀演熱情,從而促使運動員發揮出最好的成績。比賽場地的大小改變、升降、轉動、移動等也不是單一的、非此即彼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簡單運動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復雜運動,進而使比賽場地的變化呈現出豐富多彩形式,能為互動觀演模式的需求提供各種嶄新的、突破性的建筑支持。
4.2觀眾座席靈活化
大多數競技比賽如籃球、排球、足球等對場地要求比較嚴格,不允許任何移動,要實現連續、多角度、三維的互動觀演效果只能靠觀眾坐席的移動來實現。
4.2.1可伸縮
可伸縮的座席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其動力方式有人力和電力兩種。座席每組一般都是矩形的,利用每排之間的高差把較低的一排收到較高一排的下面,排排層疊,最后收成寬0.8米的一排,達到減少占地面積的目的。這種可伸縮的可動座席一般在展開后都有自鎖裝置,防止自行收縮和滑動。按照座椅的擺放位置分又分前置和后置式兩種。
4.2.2可平動
在中小型體育場館中,因體育場館規模較小,觀眾席都是平行于比賽場地矩形布置的,而觀眾的視線都是指向場地方向,因此角部的觀眾座席視覺舒適性差。解決辦法是把觀眾的椅子改為可沿中軸線自由旋轉的椅子,使觀眾通過椅子的旋轉把坐姿調整到與視線基本一致的方向上。另在樓座的前部區域,在觀眾疏散出口前部的二到四排觀眾座席,可以設計為可平動的觀眾座席,設置軌道和履帶,前后循環移動,這就實現了觀眾位置的均好性,能先后體驗到左部、中間、右部觀看感受。這種方法也可以隨著運動員交換場地而改變位置,使觀眾一直近距離同步尾隨運動員,實現與運動員的互動(圖4)。
4.2.3可旋轉
在大中型體育場館中,為較好地解決矩形場地和圓形視線之間的矛盾,觀眾座席都布置為圓形或由圓弧拼合的橢圓形,這樣就使某排整個等高的觀眾座席圍繞場地旋轉成為可能。可旋轉觀眾座席可以根據運動員與觀眾的互動程度改變,可根據比賽的緊張程度調整旋轉的速度,觀眾座席時左時右、時快時慢,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觀感活動體驗。
4.2.4可升降
可升降的觀眾座席是為了適應不同大小場地的需求,利用液壓機械等改變座席的高低,進而避免觀眾視線遮擋,實現觀眾席前低后高的需求。局部單體氣壓升降是平拉加長型可動看臺在進行競技比賽和舞臺表演轉換時,把每排的第二個座席通過單體氣壓的方式進行升降,以實現不被第一排遮擋的目的。整體單元液壓升降是普通座席在進行大小不同的競技比賽切換時,如排球和手球之間轉換,為實現前低后高前后視線不遮擋,把每排座席作為一個升降單元單獨進行高低控制。全部個體零散升降是體育場館內所有觀眾座席都以液壓的方式進行電動升降,每個座席與周圍其它座席不發生聯系,可以獨立控制進行升降。局部履帶移動升降是把普通座席的某一通長連續部分作為可移動單元,通過預先設計好的移動路徑穿梭移動在不同的排數上,從而實現近低遠高的移動方式。
4.2.5可懸掛
可懸掛的觀眾座席是利用30度有效視覺角度范圍外的空間,通過懸掛在屋蓋下的方式布置觀眾座席。國內最早由同濟大學錢峰教授提出,在實際建筑實踐中還沒有應用。這種布置方式能減小觀眾視距,在相同的觀眾數量下減小體育建筑的跨度,從而極大地縮減了造價,有著可觀的經濟性。但在安全疏散、結構荷載、交通方式等方面技術還不成熟,還需不斷完善和發展。
4.3信息表達多樣化
要完成運動員與觀眾兩者之間的互動,信息傳遞是必不可少的。有限的信息表達途徑會造成傳達不暢或信息失真,所以擴充信息傳播途徑和減少傳播過程中的損耗也是建筑設計中的重點考慮要素。
4.4組織過程互動化
從行為建筑學的角度來看,人的需要、欲望、情緒等組織行為活動需求是人們的核心需求,而設計所提供的空間、建筑及環境只是用來滿足其行為心理要求的必要外在條件。正確的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完善競技比賽互動觀演模式的組織行為設計,最終都會在體育建筑設計中得以外在的物化體現。
5.互動觀演的理想化設計與對未來展望
2012年倫敦奧運會鞍馬比賽的電視轉播中,跨時代地使用了三維“全息再現”的電腦技術,在運動員騰空做動作的瞬間,數十個攝像機固定好位置同時拍攝,再通過電腦合成,使觀看者能多角度、全方位、可選擇的觀看運動員的空中姿態。隨著“全息再現”、“鷹眼”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未來比賽與觀看互動觀演模式的呈現完全可以用數字化的技術進行充分的表達。隨著比賽場地的完全可動、觀眾坐席的自由移動和內場界面的信息化,觀眾可以坐在包廂里選擇任意角度、任意距離、任意快慢的欣賞比賽,甚至將來“三維全息再現”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突破,觀眾可以無限地拉近與運動員的距離,“面對面、肩并肩”地真實體驗運動員的現場感受。即使不能如此近距離給運動員吶喊助威,觀眾也可以控制場內特定區域的音響系統和電子屏幕來進行個人情感表達,實現個人信息傳遞的最大化,完成與現場比賽運動員的良好互動。
隨著人們對互動式觀演的需求,給體育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相信在高信息、高科技時代,互動式觀演模式會有很大的發展和創新。
作者:王峰 單位:杭州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