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學模式及高等教育模式的轉變,有加強高職護士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國高等教育轉變了以往的教學理念和陳舊的教學模式。在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應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宗旨,注重學生的綜合性、學術性、人文性“三位一體”,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博學多才,獨立人格,自主思考。高等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對于高職護士生是培養白衣天使,以促進和保護人類健康為主導,全方位的心理服務、社會服務、保健服務,以預防疾病和損傷,以治療和治愈疾病,減緩由疾病帶來的痛苦,預防過早死亡,使每一個生命能優生、活好、好終為目的。這就要求高職護士生在掌握醫學護理技能的同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
二、從護士本身的角度分析
1、護士的職業使命
南丁格爾說過:“護理工作是一門藝術,護士要有一顆同情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對于疾病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就明顯提出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患者從就醫道最后接觸的醫務人員中,始終離不開護士,在這一過程中,雖然護士不是技術上的頂尖人才,但是最應有愛心和耐心,這是上帝賜給護士的翅膀,是天使帶給病人的禮物。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注重患者的臨終關懷,這就要求護士除了具備良好嫻熟的護理技能,還要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對于患者,護士應是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這就要求對職護士生在校期間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預防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作為特殊民事主體,在和診療相關的民事活動中所產生的糾紛,指發生在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與病人及病人家屬之間的所有糾紛。近幾年醫療糾紛發生的比例以每年10%—20%的速度逐漸遞增的趨勢。醫療糾紛的頻頻發生,有患方的因素,也有醫方的因素。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要具有精湛的醫術及護理技能,還要增強醫護人員的法制觀念,要做到:
(1)依法執業,行為規范,明確醫患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法制關系,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自覺守法,維護護士自身的正當利益。
(2)重視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通過溝通不僅讓患者了解病情,更重要的是體現護理人員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狀態。由此看處,高職護士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高職護士生目前的素質狀況
高職護士生絕大多數在高中階段是理科生,繁重的課業壓力及應試教育,使學生多數時間攻讀理科教材,接觸的人文知識少之甚少。另外,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使一些學生自我傾向比較嚴重,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到大學后,再單純的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就會導致工作后不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與社會問題,思考和處理問題片面,與患者之間缺乏溝通,造成醫患雙方互不理解。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質。
三、從人性化角度分析
對于臨終病人,特別是腫瘤及重度傳染病,如艾滋病患者,為了讓患者在有生之年能感受到人間的快樂和溫暖,減輕患者的痛苦,這就需要護士多做患者的心理疏導,想患者之所想,耐心開導、給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病人走完最后的旅程。這就要求護士有很好的人文素質,加強高職護士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非常必要的。當代醫學人文精神離不開醫學科學精神,只有把醫學科學精神內蘊于宏大的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精神才能更富有清晰性、準確性,才能更好的指導人類的醫學實踐。
作者:劉淑春 單位:遼寧省鐵嶺市鐵嶺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