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類追尋自我的主體性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歷史的前進不斷深化。中國傳統教育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先秦時期以六藝教學為主,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小學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成年之后以“五經”為主。自宋明以來教學以“四書”“五經”為主。“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為《詩經》、《尚書》、《禮》、《周易》、《春秋》。以八股科舉考試為最終目標,教育以做官為目的,而忽視了人自身的發展要求??婆e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后備人員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是世襲制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這些制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開始改為科舉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新中國成立以來,則以應試教育為主,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知識可以改變,是那個時代的口號。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固定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無邊無際,最終導致某些學生厭學、逃學、打架、網游等。中國傳統的教學教學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自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堅持以學生為本?,F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更關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并致力于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
(二)
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小學德育教育教學應以趣味化、生活化、實踐化的教學方法為主。《莊子》中魯侯養海鳥的寓言告訴我們,要尊重客觀主體的主體性,不可以把人的主觀意志強加于人或物,小學德育教育應該從學生的主體性和實際情況出發,制訂教學方案,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也是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不竭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小學生的好奇特性,運用各種方式和方法鼓勵學生發問,并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解決自己、老師、同學提出的題,鼓勵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學習興趣,更培養思維能力。中國先秦時期,處于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無法用縝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則通過趣味化的故事表現不可言談的哲理。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曰:“狙公賦?,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③“朝三暮四”、“莊周夢蝶”在如此有趣的故事中展開,如此難懂的哲理融于淺顯的故事中。教育即生活?,F代教育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朋友的交往中修養自我,在家庭生活感受愛的溫暖,在社會生活中熏陶自己。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以活動課程為主,受教育者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德育教育教學生活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感悟德行道德的能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蘊含深刻的哲理與德性。“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正如儒家經典所言,格物致知,意誠心必須從生活中參悟而來,把德育教育融入現實生活中,才能事半功倍。詩性的生活化的人生,其中蘊含人性的本真追求。德育教育,在于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謂德育生活化的完美闡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言傳身教,并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失為一種上佳的教學方式。體驗化教學,讓學生參與其中,以身體之,以心察之。好的教育不僅應該讓受教育者獲得知識,而且應該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辛勤耕耘的過程和收獲時的成就感。“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莊子講不言之教,直至本心,化教育于無形。德育教育教學,重在教育主體的主動參與,心靈的自覺。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④內心生機巧之心,則不能歸之于真善美。德育教育重在內心的體驗,這是無法用理論和多媒體手段闡釋的,這需要用心感悟體驗。我們應該回歸傳統,改變語言灌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感悟或冥想的方式體驗到人生和哲理??傊?,人的主體性自覺在歷史上有一個漫長而不斷深化的過程。小學德育教育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根本理念,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堅持德育教育教學的趣味化、生活化和體驗化。
作者:王文靜 單位:膠州市膠萊鎮膠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