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發展論文
1、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及發展背景
現階段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與研究:一是水稻機械化。插秧機械化:我國插秧機械化水平很低?,F有插秧機性能僅相當于國外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收獲機械化:我國水稻機收主要靠聯合收割機,機型多,品種全,有自走式、背負式、輪式、履帶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脫式。二是耕整機械化。在我國大中小型機具并存,小型機具占主導地位。存在的問題就是農機與農藝不能很好地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機械或其它機具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農藝和農業生產的要求。三是農業技術。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通訊網絡等網絡等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為基礎,利用農學、地理學、生態學模型,根據田間變化,對生產過程實施一整套精確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現代化農業。從農業資源來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緯20°~50°之間的中緯度地帶,總體光熱條件較好;水分條件差異很大,東南沿海地區雨量充沛,西北部地區干旱少雨;山地多,平原少;水土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資源量少,勞動生產率底,農民收入微薄,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不能適應國家工業化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而能改變這一現狀的只有農業機械化。從裝備水平上看,2010年全國農機總動力,比1949年增長了1萬倍以上;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間作業動力機械和配套機具快速增長,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384萬臺,是2005年的2.75倍,年均增長22%;水稻插秧機、玉米收獲機分別達到33萬臺、13萬臺,分別是2005年的4.2倍、14.5倍,年均增長分別達到33%和171%。從作業水平上看,全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2010年達到52%,比2005年提高16個百分點,年均提高3.2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已降至36%左右,農業生產進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時代。小麥生產已經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水稻、玉米生產機械化快速推進,水稻機械種植水平已從2005年的7.1%提高到60以上,玉米機收水平從4%提高到25%。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設施農業等領域的機械化全面發展。從制造水平上看,我國農機工業從無到有,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達到2000多家,科研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已發展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從服務水平上看,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農機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農機服務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機銷售、作業、維修三大市場蓬勃發展。2010年,全國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8.5萬個,作業服務總收入達到3700億元,比2005年增長63%。特別是農機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2010年超過2萬個,入社人數達到33萬人,4000多萬農機手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農業的主力軍,有力帶動了先進農業技術的集成化應用、規?;茝V,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同時,國家積極推動農業機械科技創新,通過農具改革,實施國家科技攻關、國家簡括支撐計劃、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948)項目等,加大了農業機械裝備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制開發和扶持力度,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部分“瓶頸”環節技術和技術集成問題的解決。農機工業通過轉換經營機制,深化企業改革,實現了從農機生產弱國發展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支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2008年度全國農機制造企業約8000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021家,農機工業總產值1915億元,是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103.75億元)的18.5倍。我國農機對外開放領域也進一步擴大,成功地引進、消化、吸收了國外先進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生產機械和旱作節水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國農機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表現了出了明顯的競爭優勢。所謂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武裝農業,使傳統農業轉化為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農業?,F代化農業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生物技術的科學化,如不斷培育和推廣應用各種新的高產優質抗逆品種,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飼養護育技術;二是勞動手段的機械化,即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體系,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與勞動力形成配套的關系,從田間作業、運輸到精選、烘干、入庫、加工等全部過程都實現機械化;三是生產組織的社會化,將農業生產從缺乏分工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區域專業化的商品生產,形成一個產、供、銷密切聯系高度社會化的經濟體系。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所在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機械化又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核心技術組成,農業機械化始終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農業機械化將始終伴隨著農業科技進步而不斷創新與發展。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取決于農業一體化的進展、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的手段與載體,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提高糧食單產和改善農作物品質方面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機械化收獲、糧食產后烘干、糧食初加工等都是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化支撐著農業現代化。
2、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目前所處的階段
一是1949至1980年,創建起步階段。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著名論斷。國家支持群眾性農具改革運動,在有條件下社隊成立了農機站,迅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機管理、科研、教育、制造、流通、鑒定、推廣、監理、維修和服務體系。二是1981至1995年,體制轉換階段。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集體農機站逐步解散,國家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的直接投入逐漸減少,農民逐步成為投資和經營農業機械的主體。適合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小型農機具,農用運輸車等應運而生。三是1996年至2003年,市場引導階段。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勞力呈現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短缺的趨勢。小麥跨區機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高效率的大中型農機具開始恢復性增長。聯合收割面異軍突起,一度成為農機工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四是2001年以來,依法促進階段?!掇r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實施,購機補貼資金政策開始啟動,規模逐步年擴大,顯著拉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機工業增長。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
3、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過程體現了與我國農村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相適應的有別于經濟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的特點,這就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國地理條件與氣候條件的差異,存在著土地相對稀缺與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且農村人均投入水平較低、存在著地域間差別等因素決定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在全國不同區域、不同生產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下,將體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我國一些經濟較發達區域,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購買數量較多,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相對較快;而相對于我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慢,農機擁有量少,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耕地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2.1%,而農機動力擁有量占全國農機總動力的50.2%;西部地區耕地占23.7%,農機動力卻只有15.3%,相對動力擁有量為2.4:1。農業機械裝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部分農業機械老化嚴重,更新換代乏力;運輸機械多,農田作業機械少;動力機械中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農機作業配套機具少,配套比率低;低檔次機具多,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新型機具少,高性能機具少。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產環節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水田機械化水平太低。稻谷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但是由于缺乏適用的水田機械,水稻生產仍主要靠手工作業,嚴重制約了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玉米收獲機械化在少數地區處于剛起步階段,棉花機械收獲仍屬空白,具有節水、節服、節種等性能的機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數量不足、水平不高的問題,影響了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機械的作用在于農民的購買、使用和取得效益。但是,有許多地區存在農民買不起、用不好的效益的問題,影響和制約了農機數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現為:一是“買不起”。一般農田作業機械,大中型的需要5~10萬,小型的需要0.3~1萬元,一次性投入大,而目前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支出負擔重,資金籌措困難,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購買力不足,雖然很多地方都出臺了購買農機補貼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顯。二是“用不好”,農機管理部門經費不足,農機具的引進、試驗、推廣工作以及農機技術無償培訓工作難以開展,農民素質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農民雖然買得起農機,但也用不好農機。三是“效益差”,由于農民文化素質比較低,培訓機會少,不能科學地使用農機,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時,農機作業市場尚未完全形成,農機具閑置與非田間作業時間多,經濟效益不高,直接影響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低,整體效益差,農機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鄉鎮農機管理服務工作下滑,農機維修管理關系不順,農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運行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有實力的農機大戶少,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機協會等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的發展剛剛起步,還不夠規范。分散在千家萬戶的農機使用水平低,農機經營總體效益差。大中型機具較少,小型農機具居多,配套率過低,農機作業范圍狹窄,致使其整體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從而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化生產的轉化。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結構性矛盾,農機問題增長較快,但先進技術的應用仍較慢;雖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機已開始向一些特色產業應用,但應用的步伐仍較慢。農機具科研開發配套系統建設落后,新技術、新機具發展緩慢,滿足不了當代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機化科研、推廣隊伍亟待壯大。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滯后,不能及時掌握有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動態信息,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4、研究農業機械化與農民增收之間關系的意義和目的
研究意義: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機械等現代生產要素,減少人力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根本改變生產方式,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可以進行有規模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最終達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研究目的:希望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能被政府有關部門所采納,最終通例農民增收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后,他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才能深刻認識到農業機械化的優點,看到了農業機械化廣闊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資金,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民增收促使農機手開學技術,促進農機化的發展,加快老舊機型換代,與農業增效成正比,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5、發展農業機械化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系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首先,農民的生產工具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連續實施,促進了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提高了現代農業的裝備水平。農業生產耕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機具和新技術和引進推廣,實現了農機和農藝的緊密結合。其次,是農民素質提升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機化迫使廣大農機使用者必須不斷學習使用新知識、新技術,從而帶動農村廣大農民素質的快速提高。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隨著農機化的不斷推進,農機新機具和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減少了農業生產用工,部分農民轉移進入二三產業。農民生存質量發生巨大變化。農機化生產“少數擁有、資源共享、高效利用”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農機資源市場的有效配置。少數農機大戶通過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解決了廣大“無機戶”的生產問題,大大推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滿足了數萬小規模農戶農機化生產的需求。廣大農民擺脫和摒棄了傳統簡陋農具和落后耕作方式的束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一批批農民新村、農民公寓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了城鎮化發展速度。
6、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展望與舉措
統籌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振興農業裝備制造業。解決農機化需求迫切與現代農業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必須振興農業裝備制造業,努力提高兩個能力:一是提高我國農機產品滿足國內發展需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我國農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充分發揮已建立的“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新戰略聯盟”的作用,建設和完善國家農業裝備技術創新體系和服務支撐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機產品和農業機械化新技術,創出中國農機知名品牌。著力培育出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和領軍能力的大型農機企業集團和與之相適應的一批“專、精、特”中小企業。優化農機工業布局,形成幾個分布合理、各具特色的農機制造業產業集群新階段,中國農業裝備制造業要立足國內,面向全球,走向世界,由農業機械生產大國向世界農機強國進軍。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就是提高“三率”,即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實現“三個解放”,即: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把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把農民從高強度的勞作中解放出來,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方式。達到“三個促進”,即: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促進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促進農業、農民和農村面貌變化。
7、結論與建議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經發展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新階段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要做到攻堅與開拓統籌兼顧。攻堅:指糧食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的攻堅,重中之重是水稻機種植攻堅、玉米機收攻堅;開拓:指在推進糧食生產機械化過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拓展農機化作業和服務的新領域。各地發揮各自優勢,農業機械化因地制宜地由糧食作物優勢經濟作物拓展,由種植業向養殖業拓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走符合各地實際、有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要求,農機化發展會更快更好。因此,農業機械化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現代農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不可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作者:李見花 單位:南京市江寧區農業機械監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