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經類高職院校《經濟數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材內容重理論輕應用
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簡化版,內容體系陳舊,理論性較強,缺乏與財經類專業相融合的經濟問題分析。有的教材雖冠以“規劃教材”的頭銜,但未科學分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材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針對財經類專業的“規劃教材”更少。有少數幾本教材中列舉了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等經濟問題分析,但各章節缺乏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經濟問題。線性規劃、概率統計等內容從教學計劃中刪除,與專業課程教學脫節,學生從數學理論的學習中無法感知數學在財經類專業課程中的應用。
(二)教師教學重講授輕啟發
當前財經類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模式比較僵化、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不愿意結合專業課程的需求進行教學設計,“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屢見不鮮。在教學中運用數學化手段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得不夠,數學應用的背景被形式化的演繹系統所掩蓋,使學生感覺數學是“空中樓閣”,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建模能力也得不到必要的訓練。學生在“學習→做題”模式下被動接受知識,致使數學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嚴重脫離,激發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抑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學評價依然采用閉卷筆試的方法,不符合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數學建模與高職人才培養的關系
(一)數學建模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高職學生普遍認為,在大學還學習數學對找工作毫無用處,只有那些想“專升本”的學生才應該好好學習數學。學生存在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使學生不會運用或無法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建模競賽題目一般來源于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中經過簡化加工的實際問題,如“公交車調度問題”、“酒后開車問題”、“易拉罐的優化設計問題”、“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會議籌備問題”、“對學生宿舍設計方案的評價”、“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制度的改革”等,均是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小組根據現有信息和數據,用基本的數學語言透過現象探索、挖掘問題的本質,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數學建模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數學建模活動一般3人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有不同的專業背景,要想較好地完成一個數學建模問題,小組成員必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建模、編程、論文”三個板塊。在分析數學建模問題時,單靠一個人的才智是不行的,需要發揮各自的優勢,綜合評判不同意見后形成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3人按各自專長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每個模塊,順利寫出一份優秀的解決方案。對于一些知識層次弱的學生可以參與到3人小組中,形成6人小組或9人小組,以“3人小組”為核心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學生通過參與數學建模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又能樹立學生的團隊精神;既能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數學建模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財經類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會計、銷售等工作,經常加班加點,工作性質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數學建模活動是學生在校期間最為艱苦的實踐鍛煉經歷,他要求學生在72小時內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如知識儲備不足、時間不夠、連續熬夜等等,學生還必須有較好的身體才能堅持下去,往往會出現“堅持”、“放棄”的心理斗爭。這種磨練讓學生體會到“先苦后甜”的樂趣,學會面對困難時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
(四)數學建模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數學建模問題涉及多學科知識,很多知識教師也不能完全掌握,學生更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了解到,只能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圍繞需解決的問題廣泛查閱文獻資料,從文獻中汲取、總結對問題有用的內容。這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文獻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為在將來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數學建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建模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綜合。縱觀近年來的數學建模競賽題,均是社會經濟中普通的“案例”,學生需要透過簡單的問題,確定關鍵因素,進行合理的假設,構建合適的數學模型。這是一個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沒有統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數學語言運用能力和透過現象思考本質的洞察力、聯想力等,會運用抽象、歸納、類比、模擬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等。這種思維鍛煉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洞察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想象力的目標。
三、數學建模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一)《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客觀要求
根據課題組的調研,財經類高職院校《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材內容、教學方法都不能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處理好課程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需求之間的關系,如何重構課程知識教育模式向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轉變等等,成為《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所面臨的難題。國內學者提出的“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模式,實質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和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的意識。數學建模活動具有強大的功能,它不是簡單的數學題目“答案”,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是一個“設計過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有所獲。因此,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入是《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經濟社會需要的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技能型”體現了人才培養類型,“高級專門人才”體現了教育類別。“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應具有高級專門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表現為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自我管理、信息搜集與分析、數學應用等能力,社會能力表現為學生具備與人溝通、團隊協作、危機應變、創新精神等能力。專業課程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是支撐專業能力的重要因素,多能力的綜合才能成為“高級專門人才”。數學建模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等,契合了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數學建模活動的開展,是財經類高職院校“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途徑之一。
四、基于數學建模意識培養的《經濟數學》教學改革思路
根據調研,有不少高職院校在數學課程的教學中進行了改革創新,但是依托數學建模的改革措施較少。財經類專業學生數學建模意識培養,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加強與財經類專業的聯系與結合上,以專業內容為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數學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的數學理論的實際背景、豐富內涵和廣闊應用,在數學運用中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
(一)以專業為背景解讀《經濟數學》的應用性
財經類高職院校的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教師在介紹《經濟數學》課程時,應凸顯數學知識在經濟問題中的應用性,如經濟問題中的邊際分析是運用微積分來實現的,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會計專業側重于介紹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關系、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的數學意義等,營銷專業側重于介紹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商品邊際替代率的數學意義等。一些與學生專業背景有關系的案例,如企業相互持股問題中怎樣計算各自年收益,如根據不同品牌牛奶在某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和消費者購買傾向的變化,如何預測不同品牌牛奶的銷售情況等等,均能展現數學運用的魅力。讓學生第一堂課就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經濟問題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以章節為單元重構教學內容體系
多數高職財經類經濟數學教材僅是本科教材的簡化版,缺乏針對性,教材內容與財經專業課程知識聯系不緊密,這就需要在教研活動中強化集體備課制度,共同研究經濟數學的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的銜接,根據學生的專業課程重構教學內容,制定適合不同專業教學的教學大綱。如在講授定積分概念時,將傳統的“求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問題”轉化成“求廠商在某個時間段的總收益問題”。顯然,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強調數學語言在經濟問題中的應用。此外,教師在講授數學理論知識時應注重與專業課程的銜接,開展模塊化教學,每個模塊按照“經濟問題導入→理論知識講授→分析求解實際問題”的教學體系開展課堂教學,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運用能力。
(三)以小組為團隊開展數學建模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以具體的經濟問題作為教學內容,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是一個簡單的建模過程,既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通過學生學習小組完成一個數學建模問題,既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質,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問題的設置要既體現數學應用,還應有趣味性。如在進行概率知識教學時,可以選取“迷宮通道問題”:考慮一個人被困在一個迷宮中,他面臨n條通道,他選擇第i(1im)條通道,則他經過it時間返回原處,若他選擇第j(m1jn)條通道,則他經過jt時間可以走出迷宮,問此人平均需要多長時間能夠走出迷宮?根據古典概型知,此人第一次對n條通道的選擇是等可能的,假設此人選擇某條通道回到原處時,不會再選擇這條通道,那么他對剩余通道的選擇也是等可能的。首先假設只有兩條通道的情況,則可以求出走出迷宮平均花費時間為,用數學歸納的方法。
教師可以對該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該結果可以應用于新產品的銷售問題,讓學習小組討論、構造“經濟問題”,并利用該結果進行求解,學生在參與中養成了一種數學建模意識,增強了對《經濟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當然,財經類高職院校《經濟數學》課程教學的中心不是如何建立數學模型,而是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強化學生數學理論知識的運用意識,并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專業背景恰當地設置經濟問題模型。
作者:吳松飛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