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數學教學融入數學文化的意義
1.1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需要
在經濟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并且是滿堂的數學定義、定理及證明,在學生的意識中,數學課就是講授某個數學概念,某數學知識有關的定理,證明過程,然后就是舉例求解,至于數學的應用、數學的思想等都未提及,這樣的程序似乎已經成為數學課的模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這樣的教學程序已經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是厭倦。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尋求創新型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其學習主動性,而在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是一個有效的興趣點。
1.2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需要
數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思維訓練能力,在理性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然而很多學生認為,學習高等數學,除了應付考試,比如考研,此外并無多少實際用處。雖然數學公式以及定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涉及到,但事實上,受益于終身的這種無形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會讓他們更加適應于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從數學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數學思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3經濟類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創新型及應用型人才,是當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迫切需要。于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和應用能力,便成為了高等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在經濟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融入數學文化,讓學生了解數學在各個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感受數學史中數學發展的魅力,領悟數學的思想,來激發他們對于數學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達到高校培養創新型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從而能夠促進學院自身的發展。
2數學教學融入數學文化的實踐
2.1融入數學文化的備課階段
在授課準備階段,參考有關數學史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材,充分挖掘所講授內容的文化內涵,潛心研究本授課內容所適合融入的數學文化,以及合理安排融入數學文化的時機。
2.2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過程
對于數學概念及數學定理,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難產生興趣,而如果在講授這些數學的概念及定理時能夠增添些新的元素,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數學史的引入
根據所授內容,適時地引入有關的數學史,介紹數學家的故事軼聞等史料。數學家獲得發現的思想記錄,使學生理解數學發展的淵源,了解這些概念定理背后的數學家們探索成果的那份執著。比如在講授函數的微分時,學生應掌握函數微分的形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微分符號,可以適當地介紹微分符號的不同的使用形式。對于微分符號的使用歷史上有兩派,一派是牛頓及英國的一些數學家,他們所使用的微分符號是x,y,另一派是萊布尼茲及德國數學家,使用的是dx,dy,兩派針對微分符號的使用問題各不相讓,因為考慮到dx,dy表示更高階的導數和微分時比較適合,后來數學界使用了dx,dy,即是我們今天所給出的微分符號。在講授微分中值定理時,可以引入羅爾、拉格朗日、柯西三大數學家的簡介及定理產生的背景,比如羅爾定理產生的有趣之處是:該定理是羅爾無意中發現的一個結論,沒有經過證明,這個結論卻出現在微積分教材上,而羅爾卻是微積分的強烈攻擊者。由此使得學生對定理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加深了對定理的記憶及理解。
2.2.2數學與現代生活結合,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另一新途徑。在教學中,應向學生呈現出數學與現代生活零距離感,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婁亞敏編著的《數學與現代生活》一書中,從娛樂、文化、日常生活、理財、政治、數學與混沌世界六大方面闡述了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這種應用價值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
2.2.3第二課堂的開設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數學文化的氛圍,可以開設第二課堂,比如舉辦數學文化講座,或是開設數學文化課,也可以是數學文化課程的在線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可以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轉化成輕松自然的主動學習行為,也很好地解決了學習與工作、生活之間的矛盾。數學文化課中豐富的內容、深刻的數學思想、數學史典故等,都能給學生呈現出數學的魅力,在教學中都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講,在擴大學生的視野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從而可以提高其數學素養。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在經濟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過程,勢必存在著一些問題。
3.1課時偏少方面
由于目前經濟數學的課時一再壓縮,課時偏少,數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針對數學知識無法展開來講,所以有時不得不放棄有關數學文化的滲透,以至于出現滿堂的數學概念定理,數學的魅力完全被抹殺,學生自然就覺得枯燥無味,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就無從談起。
3.2教師的科研壓力比較大,教研時間少
數學教師一般承擔著全院校的數學課,所以教學任務比較重,再加上教師的科研壓力比較大,為了評職稱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論文上,所以很多數學教師純粹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比如教學效果如何,教學方法是什么,怎樣讓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課產生興趣等等的研究上花費的時間很少,勢必導致了劣性循環,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沒有熱情。
3.3數學文化融入的時機方面
教師在數學教學融入數學文化時,只是單純地舉幾個有關數學史的例子,而沒有深入地挖掘其數學文化內涵,對于怎樣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融合在一起,都沒有進行課前設計,這對學生來講有時是比較唐突的,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實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針對課時少的問題,需要數學教師針對學校及學生情況,制定適合本校的教學進度,比如經濟類院校的經濟數學課,一些定理證明可以舍棄,適當地滲透數學文化,給學生呈現出數學在經濟中的應用范例等,以此來制定教學大綱及教學進度,從而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矛盾。
針對數學教師的教研時間少的情況,學校應根據自己的學校特色來制定政策,比如應用型大學,就應以教研為主,鼓勵教師多做教學方面的研究,把科研放在其次,這樣數學教師就會把做研究的時間放在教學上,從而會在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上多下工夫,拓展數學的廣度,挖掘數學的思想,讓學生去領悟數學文化,感受數學的魅力無窮。為了能使數學文化有機地、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數學知識水平及數學文化素養的同時,要明確數學史只是傳播數學文化的一個載體,應選取合適的滲透數學文化的材料,在教學過程設計上多做思考,在課后認真反思,總結每節課的不足,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文化的美妙。
4結語
在經濟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文化,可以改變定理-證明-例題的傳統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品質,培養其創新能力,同時也是學院自身發展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適時地融入數學文化,展示數學與現代生活的相互結合,開設第二課堂等,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文化氛圍及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數學素養。
作者:王紅 單位:齊魯工業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