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歷史論文
第一篇
1.有利于轉變高中歷史教學模式,適應新課改的教學需要
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將結合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始終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討論、主動摸索、主動提問、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教師以具體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搜集資料,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在辛亥革命的意義這個問題上,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在掌握大致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討論這場革命給國家、社會乃至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帶來的改變。這樣,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學生就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切入層面進行語言組織,避免了僵化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適應了新課改的教學需要。
2.有利于培養高中生學習歷史的情趣
作為一門學科,歷史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不僅涉及到過去已發生的事跡,還涉及到歷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歷史的學習具有一定間接性、抽象性及不可再現性,給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增加一定難度。高中歷史教師要引起重視,不斷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閱讀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切實提高。這要求歷史教師加強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通過略讀、選讀、精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從歷史知識中分析思考,吸取經驗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情趣,并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
例如:學習《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我國古時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將不同朝代的不同政治思想、統治手段、政法律令等方面進行縱向比較,還要指導學生對國外同時期的重要政治變革進行廣泛閱讀,對各國頒發的關于社會、經濟、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條文進行橫向比較。這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歷史理解,還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改變枯燥無味的歷史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探索,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任務,不僅僅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簡單的記憶,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深入思考分析,從客觀存在的事情中吸取經驗教訓,提高政治修養,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將來工作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閱讀法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廣泛性閱讀,不僅有利于高中生獲取更多信息,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及社會發展變遷的興趣,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高中歷史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求知的主體位置,從而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作者:馬丹萍 單位:江蘇省溧陽中學
第二篇
一、錘煉語言,歡悅氣氛,幽默教學
教學《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關于儒家思想的核心的分析,某教師幽默地講解道:“‘仁’與‘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仁’從人從二,但不是講此人很二,是講兩個人,則需考慮人與人的關系。你看,劉德華都說了,‘一個人靜靜發呆,兩個人卻有不同無奈’,這是為何呢?因為要考慮怎樣相處。還有那句‘不喜歡孤獨,可又害怕兩個人相處’也是同一道理。”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教學更有感染力,教學氛圍會更為活躍、生動,學生自然喜歡歷史學習,會更牢固地記憶知識。
二、優化活動,體驗成功,愉悅教學
在新課程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落實“以學生為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營造開放式、多樣化、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實施探究性、參與式學習,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由學生自身看,高中階段的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較強的自主性與動手能力,教師單純講解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優化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讓他們更親近歷史,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創造能力與學習潛能,自主發掘知識,解決問題,感受成功,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力,充滿學習熱情。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
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提煉探究性問題,組織探究性活動,讓學生更深刻而全面地認識知識,感受成功解決問題的快樂。比如教學《辛亥革命》時,有些同學會質疑:教材上說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從袁世凱到蔣介石,為什么都熱衷專制獨裁?這些人難道沒有政治頭腦?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深化認知,教師可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這一爭論性的觀點設計成探究性問題,讓同學們自主思索,合作交流,碰撞思維,完善認知,學會“論從史出”,加深理解,提高探究能力。另外,還可以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將歷史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走入社會,走向生活,提高綜合能力。如教學《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時,提前發給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內容、要求、建議等,學生自選內容,多渠道收集資料,小組探究,用演示文稿、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三、關注學生,尊重差異,分層教學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認識水平、能力等方面是參差不齊的,各有所長。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要讓學生主動而積極地融入教學活動,形成活躍生動的學習氛圍,教師就需要承認學生們的個性差異,并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飽”。如內容分層:靈活使用教材。當前高中歷史教材運用專題與模塊的編排形式,建立了多層次、多樣化且重基礎的課程結構,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帶來了更大的教學挑戰。比如怎樣處理各版本歷史教材;必修與選修出現內容重復;專題知識跳躍性大,鋪墊卻少等。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班級整體情況,對教材內容有所取舍,靈活整合,并可根據學生實際,靈活選擇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教學有效性。比如教學《辛亥革命》時,關于“保路運動”、“同盟會成立后的武裝起義”等內容,如果本班學生基礎好、能力高,則可作為必學內容,因為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起了催化作用。如果班級學生基礎差,為避免課堂知識過多,學生應接不暇,可要求學生課后閱讀,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完善知識。
另外,分層教學還表現在課堂教學方法、教學目標以及作業設計等方面分層。比如班級同學基礎差,而教學內容有一定難度,以“講授法”為主,配合討論法。而學生基礎好,思維活躍,有較強自控能力的班級,多采用討論法、自主探究式學習法。
作者:喬敬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
第三篇
1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對比型,17世紀18世紀、19世紀初至19世紀中期是世界市場形成的兩個重要時期。在這兩個時期,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目的有何明顯不同?推理型,假如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當時的事態會怎樣發展?角色扮演型,假如你是魏文帝,你會怎樣改革?評價型,你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探究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被“漢化”,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辯論型,經濟全球化是利大還是弊大?等等。多種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分析能力。
2問題難易適度,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問題教學法中的“問題”是教學的內驅力,也是吸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載體。因此,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如果問題設置太過容易、缺乏思考的深度,學生會感覺“小兒科”,不屑于參與,認為解決這種問題是浪費課堂時間。比如,在學習《北伐戰爭》時,教師設計的問題有這樣一個問題:北伐軍是如何勢如破竹、消滅吳佩孚的主力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本中,對高中生而言缺乏應有的思維密度和思維高度。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已漸趨成熟,思維的發展逐步向理論思維轉化,抽象邏輯思維占了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種相對“弱智”的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問題的設置也不是難度越高越好。問題設置一旦超出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性趣,反而會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找不到思考的切入點,對整個問題感到茫然,進而產生煩躁、消極情緒,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體現。
比如,在學習“羅斯福新政”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羅斯福新政實施后,報紙上連篇咒罵羅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天天吃烤百萬富翁”,甚至前總統胡佛指責羅斯福是個共產主義者。假如你是一位議員,你會向國會提出什么議案或者發表什么意見?這個問題的設計夠新穎、也有創意,但是對一個生活在中國對美國議會、議員職責權利都不甚明白的高中生而言,讓學生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難度確實有點大。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會感到有點蒙,找不到思考的切入點,一時難于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更不知道用何種方式來表達。教師對問題的設置要難易適度,能引領學生順利進入“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既讓學生體驗探究的快樂,又讓學生品嘗收獲的喜悅,從而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境界。
3教材核心原則,問題的設置緊扣教材內容
學生、教師、教材是教學的三要素,其中的教材是聯系師生的紐帶,也是師生互動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只要將教材放到足夠重要的地位,不能拋開課本內容、天馬行空地無限拓展。現行的課本有多個版本,它們的編排形似和內容不盡相同,但是無論哪個版本,都是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編寫,都是按板塊、專題和分課的形式編排。
新教材都加入了大量的歷史圖片、新史學研究成果、新觀點等。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可以是對其中歷史圖片的分析,可以對歷史地圖進行分析,可以對史料進行多角度解讀,也可以對歷史人物進行多元化的評價。所有問題的設置都應圍繞課本進行,引領學生以課本為切入點,鼓勵學生查閱工具書和其它的學習資源,創造性地看待、分析、理解歷史問題。比如,在學習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時,教師可以先出示一個問題:假如天子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妾生的兒子,排行老大。一個是妻生的兒子,排行老二。那么皇位應該傳給誰?請你結合課本知識為你的觀點找出支撐。這個問題不但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還能引導學生積極去閱讀課本,并思考一些問題:“嫡長子”中的“嫡”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誰?嫡長子和年齡有無關系?如果嫡沒有兒子,那么王位又該如何傳承呢?這樣學生的學習既要從課本出發,又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課本文字表面那么膚淺,要不斷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豐富的信息和歷史現象,從而實現學習始于課本又高與課本的學習目標。
4總結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問題教學法還要注意的問題、遵循的原則還有很多,比如,問題設計要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相關史料、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與高考方向保持一致等。這些問題都是在教學中要不斷研究、反復探討,并不斷實踐的檢驗和修正,才能日漸成熟完善。但是,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值得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藝術,對我們充滿了吸引力。我們會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不斷探索、開拓,讓我們的歷史課堂成為一個個問題相互銜接的探究大舞臺。
作者:楊海鵬 單位:河北省樂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