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一、水文化的人文熏陶可以完善通識教育的目標
通識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學者認為教育必須是絕對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理想就是培養智(真)、德(善)、美、圣、體(健)、勞(富)全面發展的人。毫無疑問我們的教育應當培養具有真、善、美相統一的完善人格的“全人”。[馮建軍,論全人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9(6)]高職教育中,傳統的專才教育所培養的只是服務于某些行業的專業勞動者,作為高職生并沒有受到真正的完善的教育,這種窄化的教育目標已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水文化中可以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和追求,對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水文化蘊含的哲學思辨,可以教導大學生獨立思考,追求真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是由水得出謙卑自持、沖淡平和的處世道理。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水所具有的靈動與活躍之特征,正是智慧、快樂的智者的精神寫照。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趨高而避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以水之富于變化比喻戰爭中的審時度勢,靈活應變。水文化蘊含的厚重善良的品質,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向善之心和勤勉奮斗的優良品格。孔子臨水而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不分白天黑夜的流動不息,天地間的自然法則也周流運轉、永不停息。無獨有偶,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說:“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以水之流動象征運動的永恒和絕對性,可謂夫子之同調。另外,孟子也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受到拍打就可以高過額頭;加以阻擋,也可以使它流上山崗。水文化蘊含的美學思想,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為水之優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水之壯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是水的蒼涼之美;“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水的凄冷之美。通過水文化承載的通識教育,可以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感情的人才,提供高層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智慧、善良、厚重、優美的水文化能給青年學子以真善美的啟迪,熔鑄品格,砥礪意志,陶冶情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成為擺脫工具理性和低級生活趣味的真正的人。
二、水文化的涵蓋多學科門類可以豐富通識教育水文化涵蓋
哲學、歷史、文學、藝術、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可以引起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促使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熱愛與敬仰。水文化中孕育的哲理,哲人的思想、論辯可以涵蓋在哲學學科體系中;古希臘哲學家把“水”列為宇宙四大要之一,認為水是宇宙之源。古希臘智者赫拉克利特認為“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以水之流動闡述運動的絕對性。中國古代哲人更是對水情有獨鐘,先秦諸子對水都有精辟論述:儒家將水看做智慧的化身,道家稱贊“上善若水”,兵家從水身上學習行軍用兵之道;陰陽五行家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圍繞水也有諸多辯論,最著名的是孟子和告子之間關于人性善惡的辯論,告子以水的無分東西比喻人性無善惡之分,孟子卻以水的流動可以受到外力作用發生改變比喻人性可以因為環境而改變,從而有善惡之分。水文化的厚重與博大,治理水患的歷史進程可以涵蓋在歷史學學科體系中;先秦時期,管仲已經意識到“善治國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除,水為最大”,產生了最初的治水思想。歷代治水實踐綿延不絕:秦昭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建造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秦始皇任命水工鄭國修建鄭國渠,使得關中成為千里沃野;漢武帝深恨黃河歷次決口,任用王景治黃,使得黃河八百年無患;隋煬帝開辟大運河,溝通了中國經濟大動脈,締造了隋唐盛世;明代潘季訓“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策略治理黃河,成為后世治水的金科玉律;清代靳輔治黃、淮、運,成績卓著。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與水進行斗爭,并成功將其馴服,為民造福的偉大歷程。水文化的審美體驗,歷代文學家的詩詞歌賦、戲曲小說可以涵蓋在文學學科體系內。水文化中的上古神話傳說便有共工"雍防百川"、大禹"開掘九川";中國歷代詩人也喜歡以水為意向:浪漫派詩歌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現實主義詩歌有“川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都與水有關:《三國演義》中有火燒赤壁、水淹七軍的故事;《西游記》中有很多情節發生在流沙河、通天河這類的巨江大河,《紅樓夢》塑造的是一群“水做的骨肉”的性格各異、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水滸傳》更是以水為名,將主要的故事背景放置在梁山茫茫八百里水泊。另外,水文化中巧奪天工的水利工程,美輪美奐的繪畫雕刻,碑刻書法等藝術品,可以涵蓋在藝術學科體系中。雕塑方面有冰雕、雪雕。繪畫方面有水彩畫、水粉畫、水墨畫、山水畫。舞蹈與戲劇方面有現代舞蹈表演劇團云門舞集的作品:《水月》、《九歌》(舞劇)。音樂方面有韓得爾著名的交響樂作品《水上音樂》。綜上,水文化涵蓋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因此水文化教學可以將眾學科融為一爐,使學生真切而不空洞的感受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
三、水文化的課程設置可以融合專業課與人文通識課
通識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公共選修課,但公共選修課課程數量大多不足。近幾年,由于高校持續擴招,高職院校的學生逐年增加,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無法滿足學生選課的要求。許多高職院校難以為理工科類學生提供人文學科教育。其次,高職院校一般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地方特色,但與地方歷史、文化、經濟有關的課程普遍偏少。再次,缺乏適宜的通識教材。在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兩大課程體系中。公共必修課的教材可謂品種繁多.而合適的公共選修課教材卻很缺乏。許多公共選修課只有講義沒有教材。通識教材的缺乏,使通識教育教學質量受到了影響,也影響了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開展。水文化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可以有力的彌補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單薄的現狀。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應該有水文化概論、水文化經典導讀、水文學經典導讀等課程組成。水文化概論包括水與生命形成、大河流域與人類文明、中國傳統水思想、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奇跡,水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等章節組成。水文化經典導讀是采擷《論語》、《老子》、《孟子》、《荀子》、《管子》、《孫子兵法》、《論衡》等經典中論水篇章組成。水文學經典導讀包括歷代與水有關的神話、詩歌、散文、小說。另外,高職院校通識課程的設計應該是結合自己辦學特點,注重專業課程教學中科技與人文教育內容的融合。[]水文化正好可以作為一個媒介,溝通專業課程和通識教育,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例如水資源管理課程改革中可以實現科學技術和水思想的融合;節水灌溉技術這門專業課中結合歷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進行講授,使得學生獲得感染與啟發。當然,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出發點與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不同:本科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初衷在于學習一些最主要的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體系,將本科教育視為高等教育的基礎階段。而高職學院通識教育的出發點在于以人為本,認識到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培養學生做事與做人。因此,高職院校的水文化教育應該立足做事做人,力戒知識灌輸和過多的學術訓練,注重人文熏陶和審美感知。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符合高職特色的水文化通識教育之路。總之,我國有著悠久的知行合一的學術傳統,水文化的研究也應以普及和利用為宗旨。水文化課程承載著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門類,建設好這門課程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通識訓練,陶冶高校學生的道德情操,熔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教育宗旨。
作者:程得中 單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