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生物論文
一、情境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探索能力
良好的情境創設會讓學生產生“我想要去探究”的欲望,同時還會激發他們的潛在能力,從而對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解答能力等給予有效的培養。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探究性強的知識點,在此就借助其中一個知識點作為案例,旨在加強本次論述。
如學習《細胞膜———系統邊界》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分別向兩個燒杯內注入開水和自來水,然后在燒杯中分別插入一朵鮮花,讓學生仔細觀察鮮花在燒杯中的變化情況。這時,學生的好奇心紛紛被激發了,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燒杯,有些學生甚至發出了驚訝的聲音。當觀察結束之后,我問學生總結出了哪些結論,學生告訴我:熱水中的鮮花的細胞死了;自來水中的鮮花沒發生什么變化,所以說它的細胞應該是活著的;相對于高溫來說,常溫更適合細胞的生長和存活。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合理的教學情境不僅具備趣味性,而且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而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知識、學到知識。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教學方法比起傳統的滿堂灌方式更為人性化,而且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何不將此當作一項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加以利用呢?
二、實驗探究,延伸學生良好的問題挖掘途徑
實驗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合理的實驗不僅會讓教學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強化他們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我們必須一改以往的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探究出正確答案的同時,提高他們對生成問題的理解能力,從而強化他們對概念的認知,進而延伸良好的問題挖掘途徑。
如在一次測驗中,有這樣一道實驗題: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染色體時,不可以用光學顯微鏡的原因是( )。A.缺少龍膽紫染色的輔助B.無染色體形成C.染色體的結構被試劑破壞了D.顯微鏡倍率低按常理來講,這道題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認知混淆,也就是分不清“沒有”和“看不清”的區別,從而導致許多學生都選擇了A、B、D項,且大部分學生都覺得是缺乏染色體,故而看不到染色體。
因此,為了全面解讀這道題,我在還原其實驗過程的同時進行了合理的詮釋:“染色體為細胞有絲分裂時其染色質展開高度螺旋而生成的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我們是可以看到染色體的。不過,當細胞停止分裂的時候,它的內部形態會以染色質為主,所以看不到染色體。同理,洋蔥表皮細胞缺乏分裂,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不存在染色體的。因此,這道題的正確答案為C。”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合理的實驗不僅僅是輔助問題解答的方式,同時也是延伸學生認知、提高知識掌握度、強化問題發現能力與解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總結
總的來講,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以自行探索為主,重在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與解決能力,從而間接提升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水平與成績,進而實現對思維能力與自主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不過,探究式教學法的歷時較長,并且要求較為嚴格,因此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知識點。對此,生物教師在課堂中必須做好篩選工作,以便讓學生的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沈紅 單位:江蘇啟東市江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