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藥物的分類進行記憶
為了便于學習,我們應對教材中有些章節的藥物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如將清熱藥分為五類,其中又將清熱解毒藥在講解中又分為主要用于溫熱病的藥物(金銀花、連翹);主要用于熱毒瘡瘍類的藥物(紫花地丁、蒲公英);主要用于咽喉腫痛的藥物(射干、山豆根);主要用于熱毒痢疾的藥物(白頭翁、馬齒莧);如此將數百昧常用中藥詳細分類之后,只要記住所學藥物屬于哪一章節哪一類,就能抓住其主要功用。例如紫蘇為發散風寒藥,其主要功效就是發散風寒,主治風寒感冒:青皮為理氣疏肝藥,則其主要功效是理氣疏肝,主治肝氣郁滯證。再用心記住兼有的功用,就比較全面地掌握了所學的藥物。所以,學習中藥,掌握其分類,可以提綱挈領,執簡馭繁,事半功倍。
2通過歸納比較明確各藥異同
中藥種數較多,且一藥具有多方面的功用,通過對有關藥物的歸納比較,同中求異.有利于學習記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好方法。我們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對功用相近藥物的比較。如三黃,黃芩、黃連和黃柏,三藥都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作用,但是黃芩偏于上焦,主要瀉肺火;黃連作用于中焦,主要瀉心火和肝火;黃柏作用于下焦,主要用于腎火。
再如桑葉和菊花;麻黃和桂枝等。②對來源于同一植物而藥用部位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的藥物的比較。如生地和熟地,來源于同一種藥材,生地用的干品,經過反復的蒸反復的曬過之后的熟地,它的藥性與生地相反,而作用由以前的涼血止血,變成了養血益精。再如桂枝和肉桂,桑葉、桑枝、桑白皮和桑葚等雖然是同一種原植物,但是藥性和功用都發生可改變。將這些藥串講在一起,聯系在一起,可以讓學生集中記憶,并可獲知此類藥物常可相須配伍以增強療效,也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要精細地掌握藥物的要點,還必須同中求異,辨析出相關藥物的各自特點來。
3利用典故、故事以相關國家政策法規教學提高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恰當的穿插與主題有關的神話、傳說、歷史名醫故事及國家中醫藥政策、法規等課外知識,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如人參、黃芩的傳說,龍膽草、阿膠名字的來源等,使學生同時領略中藥學習的科學性和趣味性。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中藥學的教學也應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趣味輕松的受到醫風醫德的全面教育,了解中藥學發展動態。如講生姜時,穿插講述在我國宋朝,判官楊立之得了喉癰,得到太醫楊吉老診治,只吃生姜得到醫治的故事,在該故事中,不僅知道了半夏有小毒,而且也知道了生姜能解半夏之毒。將水牛時,穿插介紹犀牛和羚羊是國際上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所以我國取消了犀牛角和羚羊角的藥用標準。還有中醫在抗擊“非典”“、甲流”等中的重要貢獻,都能強烈的感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4利用課件、中藥植物園及中藥標本室進行授課,豐富教學內容
本課程中涉及的中藥品種繁多,涉及到植物、動物、礦物和其他種類,在課堂講解時只進行文字描述,學生會感覺抽象,難以理解,故可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配以形象逼真的原生物圖譜與飲片圖譜,增強學生對中藥的干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我們學院為了配合中藥學得教學,建有藥用植物園和中藥標本室,因此,可帶領學生在中藥植物園內對中藥原藥材進行識別,在識認過程中主要對常見中藥的生長環境、形態特點、功效主治等方面結合教材進行講解,并在中藥標本室在結合飲片進一步鞏固學習,做到將理論和原藥材及飲片結合起來,就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極大的興趣。也可引用日常生活中的植物資源以及生活用品,與學生的親身找到結合點。像益母草、生姜、蒲公英、地黃、蟬蛻、車前草等等路邊或生活中隨處可見,很多學生一看到圖片或實物,立即交頭接耳。此時,應趁熱打鐵,講述相應的中藥基礎知識,學生印象非常深刻。
作者:逯莉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