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學生換位思考缺乏的因素分析
1.1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的不足
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存在重知識輕人文的弊端。在我國的醫學教育中,還沒有專門的課程來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許多學校雖已開設人際交流方面的課程,但多為選修課,學生對醫患關系重視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上學期間偏重專業知識學習,輕視人文素質修養、交流能力的培養,對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在醫療中的作用估計不足,造成只關心病、不關心人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隨著醫學領域中電子技術、超聲、激光等先進儀器與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得醫患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物的對話。同時由于法律上的“唯科學性”規定,為了確保醫療上的“科學性”,也為了盡量杜絕醫療糾紛,醫生依據各種化驗指標、圖像、儀器檢測的數據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
目前的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訴說不再重視,醫者與患者的直接交流顯得不再那么重要,醫生在感情層面上忽略正遭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導致醫患間的情感越來越淡漠。醫學工作的對象變成了疾病而不再是病人本人,患者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似乎變成了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換零件的機器。臨床教學是醫學各專業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醫學生培養目標的最后教育階段,在醫療實踐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為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是培養醫學生樹立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的階段。因此,醫學生必須參加大量的臨床實踐,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提高操作技能和臨床診治能力,增長才干。臨床實踐也有利于增進醫學生與患者的溝通,彌補傳統醫學教育重專業輕人文的不足。
1.2職業道德操守的相對滑坡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教育模式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導致從小學到高中階段,不論學生、家長還是教師、學校都過于重視卷面成績,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學生們因此每天陷于題海之中,只重視考試成績。到了大學階段,仍不能完全擺脫應試教育模式,學習成績的高低又決定了獎學金及將來的就業狀況。學生很少有時間與社會接觸,對社會了解少,缺乏人際交流經驗,忽視了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提高,致使有些醫學生存在急功近利,重業績輕操守的思想。
2加強醫學生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
2.1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醫患溝通的基礎。醫學生如果缺乏人文修養,沒有高尚的醫德,醫患溝通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醫學教育要注重醫學生的全面發展與人文素質的培養,重視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滲透。提倡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以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的方式,把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醫學生的氣質、修養、人格,成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
2.2轉變醫學生的思維方式
要轉變傳統的“以醫為尊”的觀念,樹立現代的“以患為尊”的觀念。通過觀念的轉變,做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的需求,包括對治療的需求及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到溫暖,對醫生產生信任感,從而增進醫患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醫學生要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摒棄“以疾病為中心”的觀點,不能將患者只看作某種疾病的“載體”,而應該意識到病人首先是一個正在遭受病痛的鮮活生命個體。這就要求醫學生在思想觀念與醫療行為上,全面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治療思維。其內涵在于醫生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解患者的心情,了解患者的需求,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顧慮,改變“看病不看人”的醫療不良習慣。醫學生要意識到,患者因為受高度的生理和心理敏感性,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對診斷、治療方案,預后以及醫療風險等問題會出現與平時不盡相同的表現。所以需要培養對患者的同情感,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從而更好地彌補由于醫患角色不同而導致的情感體驗差異,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
2.3加強醫學生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技能的訓練
良好溝通能力的獲得需要通過理論與實踐訓練相結合。一方面,醫學生要認識到絕大部分患者不能真正理解醫學專業術語的含義,所以需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通俗性。與患者溝通時措辭要通俗易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用打比方的方式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另一方面,醫學生還要認識到不同知識背景的患者在理解能力上的差異,面對不同知識層次的患者,要注意應用不同的語言技巧。同時要加強非語言技能的訓練,讓學生了解一些肢體語言的特殊含義,從而避免因不恰當的肢體語言引起患者的誤解從而造成溝通上的障礙。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通時,就要學會換位思考,關鍵是要學會以心換心,用自己的責任心換取患者的信心;用自己的耐心,換取患者的安心。
2.4情景模擬訓練讓學生體驗溝通技巧
醫患溝通與換位思考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社會知識,要想很好的掌握,除了理論教學還要加強實踐教學。見習、實習期間的臨床教學是重要的環節,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一些場景模擬訓練,讓學生分別扮演“患者”與“醫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通過角色扮演,讓患者體會患者的心情,鍛煉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培養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改進醫學生的交流方式,并提高溝通能力,樹立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思維習慣。
3臨床帶教教師的自律
作為臨床帶教教師,要具備高尚的醫德醫風、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教學水平。要了解醫學生的心理與需求,按照教學規定完成帶教任務,并能隨時了解每位學生與患者的溝通情況,從而進行隨時隨地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不斷改進臨床教學方法的同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病患間互相換位思考,為構建醫院和諧氛圍出一份力。
作者:付艷芹 王崇賢 辛雅萍 單位: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