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健康教育論文
一、培養群體意識和相互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獨來獨往慣了,團結合作意識比較差,不利于以后的社會交往。因此,教師要利用數學課堂這個大舞臺,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以便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一)大力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群體意識
合作學習是數學教學的一種手段。教師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相似的學習小組,小組內每位學生各有分工,互相合作,進而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這種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不管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差的,不管是愛動腦筋的還是不愛思考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位置,進而產生一種責任感,為了小組的榮譽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這就培養了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比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組內學生各有分工,有的測量,有的記數,有的計算,通過動手實踐,學生推導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對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有了深刻而直觀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進行相互教育
學生之間年齡相近,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相似,有著較為接近的心理水平和興趣愛好,心理上容易接受,情感上容易交流,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驗創建生生交流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心理空間,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逐漸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消除對數學學習的陌生感和畏懼感,從而在不斷地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體驗,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熱點問題討論,“做數學題時總是粗心馬虎怎么辦”“學習數學有哪些小技巧”等,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或心里話和盤托出,互相交流、互相影響,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二、開展多種數學活動,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了不讓學生成為“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自己在學習中直接接觸各種事實,既動手,又動口、動腦,也就是在“做中學”,這樣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可以獲得更深刻的印象,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而且能夠讓學生接觸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比如,教學“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教室內的物品進行測量,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毫米、厘米、分米、米能有直觀的認識和初步的認知,并且能合理利用測量工具較準確地測量實際物體的長度,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物品能夠準確地使用長度單位來表達。
三、因材施教,消除學生的厭煩心理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難記,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或者是引進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數學問題,或者是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或者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使其產生好奇心、好勝心,以趣誘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有效地消除學生的厭煩心理。比如,教師可以將數學公式、法則等編成順口溜、兒歌等,讓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同時加深了記憶。
四、運用適當的評價語言,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教師的評價語言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恰當的語言評價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斗志;不當的語言評價能夠打擊學生的學習心理,甚至使學生消極退后、一蹶不振。因此,教師在進行即時語言評價時,一定要尊重學生,一視同仁,用賞識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健康地發展。比如,學生回答錯了,教師要委婉地指出學生的錯誤,絕對不能用指責呵斥的語言。這樣才能激勵學生表現自我,更好地進行學習。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數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并探索研究這個課題,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劉亞麗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教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