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體現在教學設計、學習過程、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中。理論和實踐證明,學生主動學習,承擔學習的責任并與教師和同學積極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將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積極作用,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與思考習慣。
2明晰跨學科通識課程的目標
在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的通識課程時,我們首先必須明晰通識課程的目標:培養學生思想品德修養與道德反思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際化視野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一是讓學生學會從多學科視角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去認識和思考問題,從而得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二是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要把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社區、國家、國際社會的各種事務相聯系,提倡學以致用,強調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及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三是以國際化標桿和視野影響自己,學會團隊合作學習,并能有效表達和溝通,這不僅對自身的學習有幫助,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3“以學生為中心的”跨學科通識課程設計
跨學科通識課程需要教師、專家和學生針對具體的應用查閱大量文獻,多次討論研究,設置任務及實施環節,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學習,分工合作完成。為了學生在課堂中更充分地參與討論,老師會提前布置很多課外閱讀任務和準備工作,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考并創新,老師也會記錄討論重點,適當控制討論進度,引導學習方向,并合理評價學生成長,了解他們對學習進度和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而調整任務目標與評價標準,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做準備。課程系列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等各個方面。為了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自我以及團隊的展示,最后還應設置一個特別的主題,把前面的內容綜合起來。
例如,“信息技術應用”課程中關于智慧地球的章節,就是智能技術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世界的運轉更加智能化,讓個人、企業、組織、政府、自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效率更高。“智能的供應鏈”任務,不僅要開發一個能將商品從供應商送到客戶手里的系統,還需跟蹤商品從農場、供應鏈直至超市貨架,涉及到統計、管理和營銷等各個領域,最終捕獲和分析數據,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通過改善庫存管理和提高供應鏈響應速度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客戶購買模式,實現供應鏈優化。這樣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是深刻而又廣博的,對科學問題的研究必將非常透徹和全面,對學生也是終生受益的。
4建立跨學科學術組織,豐富跨學科學習形式
為了達到跨學科通識課程的目標,需打破原有學科和院系學術組織界限,根據科學研究和社會實際需求,通過設置跨學科實驗室、研究中心、研究所、課題組、跨學科研究協會等組織開展跨學科研究。另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和社團活動,或者外出參與社區服務等都是跨學科學習研究的形式。有些學校通識學院則為學生提供上百門通識選修課程,涉及理、工、文、管等各個領域,滿足了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拓展需求。
5總結
總之,跨學科通識課程設計的目標、內容、實施等方面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學校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把學校所學與社會服務、社會實踐等內容聯系在一起,鼓勵學生在做中學。我校實行的工作室、導師制對學生的學術和人格培養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的跨學科通識課程設計的思路及方法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作者:山美娟 單位:西安歐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