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幼兒教育論文
一、能夠感知孩子的需要,但不要過分順從他們
卡爾認為,愛和懂得疼愛是兩回事,父母不應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也不要妄想通過乞求得到快樂。誠然,父母應該能夠敏銳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但不能都無條件的滿足這些需要。一些基礎的、必需的要求,父母可以滿足,但一些額外的、不必要的,甚至是無理的要求,父母應當給予延遲滿足或拒絕。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受挫能力,也維持了父母與子女間良好、平衡的關系。
二、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游戲
首先,卡爾主張用游戲的方法進行教育,并且這個方法貫穿了小卡爾整個受教育的過程。卡爾•威特認為游戲是動物的本能,游戲能夠喚起學習的欲望。在進行外語學習、音樂學習以及數學學習時,卡爾都會設計一些小游戲,并將所要教授的知識融入進去,讓小卡爾一起參與。這樣,小卡爾在玩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將知識與技能灌輸到自己的大腦中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卡爾•威特深信這一點。其次,卡爾•威特認為,除了興趣,大自然也是另一個很好的老師,父母應該抓住大自然中的一切素材進行教育。
卡爾經常帶著兒子去野外活動、游玩,在游玩的過程中,每當小卡爾對一個事物產生興趣時,卡爾都會借機向小卡爾介紹該事物的相關信息,以豐富小卡爾的知識。如小卡爾如果關注到了路邊的花,卡爾•威特就會介紹花的構造以及生長特點等一系列的科學知識,讓小卡爾在不枯燥的環境下進行學習。最后,卡爾•威特強調父母應該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并注重培養孩子的提問能力。學會提問是孩子想學習的表現,也是孩子能力提高的一種表現。許多父母因為面子的原因會嚴厲訓斥孩子提問的這一行為,甚至給予錯誤的答案,這些做法都會對孩子今后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三、不要把兒童當成“小孩子”來看待
卡爾•威特從來不認為將孩子當作孩子看待是妥善的做法,他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幾乎將小卡爾當作是一個“小大人”來看待。卡爾認為在家庭中,應當給予幼兒平等的地位,讓他們適度地參與到成人世界中去。小卡爾從小就接受著嚴格的教育,他被其父母認為是一名有意義的家庭成員。威特夫婦經常分派給小卡爾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并讓小卡爾參與家庭成員間的談話,當然談話內容是比較適合小卡爾的。卡爾•威特認為這樣做有助于兒童產生一定的存在感,讓幼兒認為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員,并且要有所擔當。
這不僅培養了幼兒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感。卡爾相信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該懂的道理他們還是需要懂得的,若一直將幼兒視作為“孩子”,那他永遠都不會成長。卡爾還提出了另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的看法,他主張家庭中的成人在教育過程中的言行應該保持一致,特別是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立下的規矩要嚴格執行,不能出現“爸爸不給買糖,媽媽同意買糖”的局面,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對一些準則產生模糊的概念,還會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找靠山”,做一個“兩面派”,這是非常可怕的。
四、在做對的時候夸獎,在做錯的時候開導
卡爾•威特認為夸獎的最大妙處就是能夠建立幼兒的自信心,他提出一切信心來源于父母的夸獎。卡爾在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并盡其所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發展天賦,而發展所需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夸獎與鼓勵。夸獎可以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值得再現和延續的,同時也能讓幼兒體驗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愉悅,從而承認自己的能力。一旦自信心建立起來,那一些優良的品質如樂觀積極的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創新的精神等都會隨之而來,這些都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品質。但卡爾不提倡隨便表揚孩子,孩子應該做到的事不應給予表揚,若連理所應當的事情都要表揚的話,孩子會認為表揚是很容易得到的,那表揚會失去它的作用,孩子的受挫能力也會大大下降。
卡爾在夸獎的同時,也不忘教導孩子學會面對失敗。對于一些無意的錯誤與失敗,家長不應給予一味地責怪與批評,而應當開導孩子勇敢面對錯誤與失敗,分析原因,努力改正并彌補,這樣才是正確、有效的做法。卡爾•威特的思想是十分具有創新性和革命性的。在當時神學當道的年代,卡爾作為一個牧師,雖然有基本的宗教信仰,但并不迷信于當時的宗教,這樣的精神令人贊佩。當今,我國的學前教育正處于大力發展的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學前教育工作者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盲目追隨別人的思想,要像卡爾一樣辯證地看待問題,有自己的思考,這樣我們才能成長。
作者:汪蘭 單位:昆山開發區夏駕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