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的成功經驗
(一)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成功經驗
日本的農技服務經費由國家及各省共同承擔。農技服務中的一切設施費用與科技人才培訓費用由國家資助60%,其余40%由各縣級政府劃撥。農技服務資金實行貸款制度,其中,“農業改良資金”屬無息貸款,償還期為3~10年;“綜合設施資金”年利率為5%,償還期為25年。此外,農技人員享受國家“普及津貼”制度,津貼數額約占月薪的10%。荷蘭的民間組織是農技服務體系的核心,主要由農民合作社和農協組成。該國現有2000多個農業合作社,分中央、地區和基層3個層次,按行業分為25個中央合作社。荷蘭的農民合作意識強烈,組織化程度高,平均每個農戶參加3~4個合作社。同時,荷蘭的農協分橫向的“行業協會”和縱向的“商品協會”,二者共同保護和提高農民的社會經濟地位。[2]荷蘭政府每年劃撥推廣、試驗示范經費約為9000萬美元,近年來,農協每年以5%的速度增加對國家推廣體系的投入。各地區農業推廣站的推廣工作經費由農業部支付60%,農協支付40%;私人企業農技人員推廣經費由企業承擔。
(二)發展中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成功經驗
我國正處在發展中國家水平,農業發展與印度、韓國等發展中國家相似。因此,梳理這些國家農技服務體系發展的具體做法,有助于我國農技服務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印度的農技服務體系最初是模仿美國建立的。其各邦有農業大學,各大學通過設立學術、研究及推廣教育3個委員會進行農技推廣。農業大學的教學、研究及推廣人員實行輪換制,每2~3年進行一次輪換。農業大學通常下轄40~50個專業試驗站,主要供學生實習和做研究。近年來,從事種子生產與銷售、化肥、農藥的公司積極投入物力人力向農民傳播新產品和新技術,開展各類農業培訓。此外,活躍在印度農村的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在整個農技服務體系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該國用于農技服務的經費全部來自國家財政撥款。韓國的農技服務體系屬于政府和民間合作組織并行。該國成立的“農村振興廳”對農技服務工作進行統一領導和管理,農技服務經費以政府撥款為主,同時常年投入高額科研經費。其農業合作社發達,覆蓋了農業科技的研發、選擇、推廣等領域,該國90%以上的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這對韓國農技服務體系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二、國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的成功經驗
國內農技服務體系發展比較好的地方屬山東、浙江等省市。其共同特點就是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利用先進的科技信息將本地的農業做大做活做強,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科學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山東是我國的農業大省,2002年創建了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中心,主要負責為該省提供農技產品和服務。該省最初由“龍頭企業+農戶”的形式起步,通過發展以龍頭企業為首的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創新農技服務體制,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現代農技服務體系。一直以來,山東省都非常重視“龍頭企業”的發展,利用其優勢資源先后吸引了60余家國內外科研單位、涉農企業、大專院校入駐,主要在良種、化肥、農藥、農業機械、農業信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服務。通過不斷地努力和嘗試,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產地批發市場(如壽光)、加工龍頭企業(如諸城)、專業大戶帶動型企業(如德州)、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如萊陽)等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上,山東省積極培育良種工程,發展設施農業,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農業標準化生產。
目前,山東省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6%以上,建立各種新品種高效優質示范區2000多萬畝,進行工廠化育苗達110萬m2。浙江省近年來通過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技服務體系。該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將各合作社組建成聯合社,發展信用擔保、農產品和農資連鎖經營等業務,拓展農技服務功能。同時,組建“農民信箱”系統,有效地整合了“農業科技110”的咨詢服務功能,集成強大的信息對接和搜索功能,便于農民與政府等部門進行雙向交流。通過“農民信箱”系統,農民可向特定的農產品銷售或收購企業發送買賣信息,在線向農技專家咨詢農技知識和反映問題,也能夠在“買進賣出信息”欄目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企業也可以通過該系統收購農產品,發布相關供求信息,使得農產品“網上集貿市場”初具雛形。
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啟示
通過對國外先進國家農技服務體系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國家都普遍重視農技服務體系的發展。我國山東、浙江作為農業大省,農技服務體系發展更是細致和完善,因此,我們可以借鑒以上國內外經驗,為國內很多地區搞好農技服務體系發展以重要啟示。
(一)健全農技服務體系,穩定農技服務人員
從以上各國可以看出,健全的農技服務體系在農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如美國自上而下(聯邦政府—>州政府—>縣政府)都設有為農技服務的專門機構。聯邦政府級機構歸農業部管,州級機構歸州立大學農學院管。州級農業服務站主要對農技推廣項目進行決策,對農技推廣工作進行監督和評估。同時,發達國家通常都擁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農技人員,從事農技工作需通過嚴格的資格考試。發達國家健全的農技服務體系和穩定的農技服務人員保障了農技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其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重視農業教育,大力發展大學農業
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國的農技服務體系中,大學的作用在整體上是零星而分散的。在國外,很多發達國家通過大學真正解決了技術與產業發展間“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全面改善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條件,使農業產業全程服務得以實現。美國將大學農業納入國家公益性農技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其教育和培訓職能。日本也充分發展農業教育,開辦各類農業大學,用知識和科技武裝農業,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它們的經驗,充分發展大學農業,舉辦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彌補我國現有農技服務的不足。
(三)積極發展民間組織,實現農技服務主體多元化
通過以上各國及國內地區的農技服務體系發展可以看出,民間組織在農技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民間組織的興起在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幾年,我國山東、浙江地區通過發展“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等形式使農技服務體系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些民間組織能夠更高效、直接地將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聯接起來,實現農技服務主體的多元化,保障農技服務體系發展的穩定性。
(四)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保障農技服務工作順利開展
從國外的農技服務體系發展可以看出,政府的經費投入力度非常大,各國的經費投入方式、投入比例不盡相同,但目標都是全面保障農技服務工作順利開展。我國在農技服務體系發展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對此,我們應該積極拓展資金投入渠道,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除保證國家必要的財政投入外,政府可通過稅收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或民間組織參與科研和技術推廣,鼓勵大學等科研機構向農業企業有償轉讓實用技術,加強合作交流。
作者:黃燕 張曉莉 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