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農業發展論文
1農業基本情況
2011年,原平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4億元,年均增長2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58元,年均增長16.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41元,年均增長19.7%。糧食生產始終穩定在2.5億kg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2位數以上增長。其中農業總產值為14.7億元,其中農業,畜牧業各占48.9%、40.4%,合計約占農業總產值的90%。2011年人均地區GDP為19106元,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7049元,可支配收入達到173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541元。近5年來,城鎮居民與農民收入均有增長的趨勢,其中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高于農民收入。經過多年的發展,原平市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數顯著上升。原平市從2006年開始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村推進工作,到2011年已完成152個。按照“產業連片、設施連通、服務配套、管理有序”的思路,計劃再啟動新農村重點推進村50個,共完成202個,占全市的38.8%。經過長期的發展,原平市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導、畜牧業和林果業特色發展、休閑旅游等逐步發展的農業結構。依據地形、海拔、土壤、氣候、生物等自然資源的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區位、交通、科教等社會資源的狀況將原平市農業發展劃分為“一帶、兩翼、一心、四組團”的空間格局,即“原平現代農業高效產業帶”、“西山生態涵養、東川經濟林果”、“原平市高新農業科技核心示范區”、“高效設施農業組團、都市休閑農業組團、生態循環農業組團、加工交易物流組團”。
2農業發展環境分析
2.1環境資源
2.1.1耕地資源原平市轄區農業耕地面積為7.39萬hm2,因耕地的土壤類型與土壤養分的差異,農田產量有很大差異。針對該情況,應該努力提高中低產田的土壤肥力,注重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生產力。
2.1.2水資源
原平市水資源總量分布特征是西部大于東部,盆地區介于兩者之間。原平市的水資源相對豐富,是山西省的富水縣(市)之一,開發利用有較大的潛力。平均地表水資源可利用系數為0.62,估算原平市地表水可利用量為9950萬m3。原平市水資源的特點有:水資源總量少,人均資源量偏低,局部地區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富水區開發利用難度大;降水與作物生長需求不吻合,影響農業生產;盆地經濟核心區地下水超采,須防止環境地質問題的出現。
2.1.3畜禽的環境容量及承載力
對于原平市城鎮居民區附近的農業,需要綜合考慮畜禽糞便的污染問題,避免地下水源和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由于畜禽糞便可以通過收集、加工處理制成有機肥,通過市場手段將超出承載力的部分售出系統,所以部分養殖大鎮仍有發展規模化、規范化養殖的可能性。
2.2農業產業結構
經過長期的發展,原平市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導、畜牧業和林果業特色發展、休閑旅游等逐步發展的農業結構。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原平市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逐步穩固,城鄉統籌發展不斷增速,新農村建設成績斐然。
2.3農產品物流配送與加工
目前,原平市地市級龍頭企業有4家,其中3家以飼料生產為主,還有其他一些新的加工企業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場輻射窄、品牌效應差、融資難、用地難等原因,原平市農業企業發展緩慢。
2.4科技服務體系
原平市把科技興農作為發展農業、扶持農業的突出手段,堅持完善農業科技體系,加大農業實用技術投入,為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產量的提升提供了保證。原平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體制的建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力度,當前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制約因子主要有:(1)缺乏大型的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科技園區;(2)科技資源利用不充分。原平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為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農村和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不足:(1)現有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已無法滿足高度分散、經營多元化的兼業農民的技術需求;(2)農業技術推廣投入不足,基層農業技術服務力量薄弱;(3)技術人員培訓力度不夠,知識更新升級速度慢,缺乏花卉苗木、籽種繁育、物流配送等的專業人才。
3農業發展總體規劃與布局
3.1規劃布局原則
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任務,以城鄉統籌發展為主線,以產業適度集聚、項目優先發展和基礎設施集約配置、生態環境良性化和區域經濟活動有序化為基本思想,制定具有較強戰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市域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規劃具體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可操作可實施原則、協調統一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3.2規劃定位
農業產業在原平市總體經濟中占有較小的比重,但是農業在社會穩定、糧食安全、生態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原平農業發展應具備示范引領、生產增收、生態涵養和促進城鄉居民生活和諧等四大功能。
3.3規劃總體目標
3.3.1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原平市農業發展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經過對產業現狀和資源稟賦的科學分析,結合國內外農業現代化發展經驗,采取合理的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和產業發展策略,將原平市打造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3.3.2全國知名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市
原平市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迅速,種植業產生的大量秸稈沒有得到合理有效應用,同時畜牧業的污染問題也日漸嚴峻,必須通過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引入,實現種養加的優化配置,建設全國知名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市。
3.3.3山西省“轉型綜改”和“擴權強縣”先行試點中的農業發展典型縣
為加快推進轉型跨越發展戰略和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山西省確定了22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和11個轉型綜改試點縣,原平市做為雙試點縣,因其農業發展基礎較好,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優越,經過合理規劃和重點扶持發展成典型縣。
3.3.4山西省重要優質農副產品生產示范基地
原平市目前農副產品生產企業較少,生產規模不大,市場化程度較低,需要通過統一規劃設計,根據產業現狀和發展規劃,合理布局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逐步將原平打造成山西省重要優質農副產品生產示范基地。
3.3.5面向忻州市域、輻射華北地區的重要農副產品加工物流中心
原平市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不斷發展的農副產品生產,以及農業各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打造面向忻州市域、輻射華北地區的重要農副產品加工物流中心提供條件。
3.4產業選擇
現代農業形態眾多,包括都市農業、城郊型農業、無公害農業、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精確農業、持續農業、設施農業等[13-15]。圍繞原平市農業規劃的戰略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緊抓“轉型綜改”和“擴權強縣”試點縣的歷史機遇,立足原平現有農業發展基礎和今后發展需求,將全區農業產業定位:(1)支柱產業。糧食(玉米)產業、畜牧(禽蛋生豬)產業、經濟林果業。(2)主導產業。加工物流、籽種苗木、特色雜糧。(3)新興產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花卉綠化苗木。
3.5產業布局與發展根據原平市的農業發展定位和功能要求,將原平市農業發展劃分為“一帶、兩翼、一心、四組團”的空間格局。
3.5.1一帶——原平現代農業高效產業帶
(1)區域范圍。主要是海拔1000m以下的盆地平原地帶,呈條帶式穿過原平市中部,總面積約563km2。主要涉及閻莊鎮、王家莊鄉、新原鄉、解村鄉、西鎮鄉、大林鄉、崞陽鎮、沿溝鄉等8個鄉鎮。區內有觀上水庫、陽武河、滹沱河等重要水利資源和設施。該區域地形平坦,地下水相對豐富;土壤肥力較高,農作歷史悠久;是原平市區和中心鎮所在地,也是原平市人口主要聚集帶。(2)產業定位與發展。根據該地帶的特征,主要在糧食產業高效提升、畜牧養殖業規范化、籽種苗木做強、加工物流業做大等方向進行發展。在原平市中部,滹沱河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鄉鎮作為“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帶”優先發展;主要涉及以玉米糧食、畜禽養殖為主的支柱產業,以設施農業、苗木籽種等為主的新興主導產業。
3.5.2兩翼——西山生態涵養、東川經濟林果
(1)區域范圍。主要是海拔在1000~1500m的低山、丘陵和山地地帶,分布在原平市西部的山區和東部的丘陵山川帶。呈條帶式分布于原平市東西兩側,總面積約1997km2。主要涉及樓板寨鄉、大牛店鎮、長梁溝鎮、軒崗鎮、段家堡鄉、蘇龍口鎮、中陽鄉、子干鄉、東社鎮、南白鄉等10個鄉鎮。該區域地形復雜,水利灌溉設施不健全,土壤條件差異較大,日照較長晝夜溫差大。(2)產業定位與發展。該功能區農業發展的重點是以生態林為主的林業,以經濟林果、設施農業、有機雜糧、林下經濟為主的復合生態農業和鄉村度假旅游業。在低山、丘陵和山地地帶發展果樹、小雜糧;在靠近盆地平原的低山平坦地區,發展陽坡日光溫室;在海拔1500m以上的地區陽坡面宜林地進行生態林建設。本區有集中連片的果樹和林地,適宜發展林下經濟,包括林菌結合和林禽結合的復合生態農業。
3.5.3一心——原平市高新農業科技核心示范區
(1)區域范圍。該區分布在農業基礎較好、自然資源豐富的沿溝鄉,該區域海拔在500m以下,總面積667hm2,地勢平坦,水力資源豐富,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具備發展成為原平市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區的條件。(2)產業定位與發展。該區以現代農業科技展示示范為核心,引進國內外農業先進技術及品種,孵化現代農業企業及品牌,培育示范農業產業集群,實現示范區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引領推動原平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根據原平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該功能區主要通過示范適用農業技術、優新種養品種、先進設施設備,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興涉農企業,建設原平市乃至山西省現代農業的典范。
3.5.4四組團——重點發展組團
(1)區域范圍。主要是海拔在500m左右的平原地帶,呈環狀分布于原平市城區周圍。主要涉及解村鄉、王家莊鄉、新原鄉、西鎮鄉、子干鄉等5個鄉鎮。該功能區地勢平坦,農田水利設施完善,產業基礎較好。(2)產業定位與發展。該區已開始發展生態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綠色苗木業、籽種繁育等現代農業產業,該區發展的重點是高效綠色生產主導的設施農業,以循環高效為主的生態循環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增值的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及拓展農業功能的都市休閑農業。
4現代農業發展策略及措施
根據現有產業的基礎及未來的發展目標,按照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總體構想,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土地的承載能力,本著構建現代農業優勢產業形態和實行外向型發展戰略的要求,提出原平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產業、發展策略以及實施措施。
4.1統籌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中的5個統籌,即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以及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4.2市場導向
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從而擴大銷售,獲取最大利潤。重點發展有本土優勢并且潛力巨大的農業產業。按照市場導向型經濟的運作模式“市場—技術—資源”進行運營和管理,實現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且更具靈活性、競爭性;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健康畜牧業要實現小區化、規范化、標準化,根據市場需求培養本土養殖企業,引進大中型養殖企業,規范本土養殖規模戶/場,進行訂單銷售以免資源浪費。
4.3科技支撐
要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積極運用生物、信息等技術,加快農業技術升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實現信息化、高效化、科技化的現代農業。高效種植業要堅持做到品種良種化、耕作規模化、服務組織專業化;設施農業的科技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日益完備。
4.4生態循環戰略
以保護原平市的環境資源為基礎,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理念,選擇產業類型,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種植業產生的大量秸稈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實行秸稈還田;畜牧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可以通過收集、加工處理制成有機肥,引進循環發展策略,逐步形成有規模化、規范化的養殖模式。
4.5品牌農業
根據原平市已有的產業基礎,注重品牌的打造,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可以更為有效的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原平市是山西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其中小雜糧的發展要提質增產,優質化加工、專業化包裝并且進行品牌化銷售;山西省的梨果馳名也要做精品化生產、品牌化營銷;休閑觀光業以溫泉生態休閑體驗為亮點,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完善現代旅游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為打造“中部地區有影響力的生態休閑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豐富旅游元素和旅游產品。
5小結與展望
現代農業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要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對于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支撐,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新農村建設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支撐。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必須是合理科學規劃,有了科學的規劃,再加上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撐,才能保證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文章從原平市農業的基本情況出發,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作了一個總體的規劃,確定了原平市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制定了相應的規劃戰略、依據的規劃原則、采取的規劃定位、以及進行的產業選擇和布局,摸索了原平市現代農業發展相對完善的一套模式機制,可以早日實現原平市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同時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域特色的制約,規劃中存在或多或少不盡不詳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以期可以為現代農業規劃提供借鑒的經驗和參考的模式。
作者:馬珊珊 白春 明王? 張天柱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