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通識教育論文
一、通識教育
1、通識教育的定義及起源
通識教育是指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發展。美國是開展通識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哈佛大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學之一,1973年,哈佛文理學院院長HenryRosovsky說:“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導學生將來生計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訓練優秀的律師、醫生或工程師,而在培養一個有能力有教養的人……職業技能訓練不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因為在成為一個律師或醫生之前,這個學生必須先是一個人,一個受過教育、有能力而且明事理的人”。
2、美國通識教育的本質
美國通識教育是踐行于一種對人格心靈的“喚醒、心智”的開發,其終極目的指向人個性充分自由發展的教育原本意義。通識教育的內涵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教育本質上是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教育;第二,教育目的上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第三,教育內容上是個人生活領域知識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養。通識教育,是一種在大學本科教育中用以提供一定知識并培養具有綜合能力人才的教育方式。它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為一體,旨在從諸多對立中,保持動態的平衡,以求人的健全發展。美國學者認為,通識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貫通的“通”,即能與學科知識可以融會貫通,貫通到“何以為生”和“為何而生”兩大領域,開發學生的心智,使其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識”不僅指知識,還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通識教育的本質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通過培育主客體關系和情景構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經過由“通”到“識”的整合,達到受教育者主體的“覺醒”或“解放”。它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起點和理想目標的,是對過早劃分專業界限的一種矯正。
3、美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特征
(1)非職業性美國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彌補了職業技術教育的這種利益分化加劇及社會人的人文素質顯得不足的缺陷,使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同時得到發展,很好處理了“博”與“專”的關系。與此同時,通識教育的課程有別于專業課程,它旨在培養具備通才智力和完整人格的健全公民,是關注大學生“為何而生”的教育,突出了教育對象的人本價值和意義。
(2)有機整體性通識教育是一種整體性教育,但并非否定專業教育,而是對技術時代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做出的呼喚,呼喚“人本意識”的回歸和復興。它強調基礎知識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的統一,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統一。
(3)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大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其主體性是通過教與學的過程來完成的。在教與學的師生互動中,這些課程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如“名著課程”的教學,以討論課為主;“核心課程”的教學,要求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必須是學術知識深厚且能通融知識的優秀教師,特點是討論與研究并重。另外,各大學注重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強調學生在互動中進行情景構建,進而啟發學生再思考,形成正確的判斷。
4、美國通識教育的實施方式
(1)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結合美國高校普遍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有效地將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結合起來,極大地體現出德育功能。其中,顯性課程涵蓋了社會類課程、公民科課程、歷史科課程以及其他人文科課程;而隱性課程包括校園文化、以培養能力為基礎的教育以及宗教、俱樂部活動等。滲透式德育是美國高校育人的主要特色。
(2)國家認同感的灌輸美國各個大學非常重視通識課程中的美國歷史以及文明史的教育。美國文明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美國的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3)民族文化中宗教的約束宗教是美國社會最基本的個人精神信仰和社會道德源泉,它要求人們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中,保持個人虔誠、忠誠和團結的精神。這種基督教的教義,成為約束美國公民行為的道德規范。同樣,這種價值觀也在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中得以滲透。
(4)榜樣的激勵作用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度,榜樣教育法一直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會以多種形式彰顯那些成就突出、貢獻巨大的人,以此激勵世人,引導青少年效法。這種榜樣激勵的模式被納入到美國高校通識教育中,以促進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養成。
二、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環境下的重要意義
1、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必不可少、強有力的支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非完全對立的關系。通識教育所針對的只是被高度片面化和極端化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絕不是去造就空想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懷疑與批判精神、創新勇氣與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通識教育并不排斥科學合理的專業教育;反之,貫徹著博雅精神的科學合理的專業教育,也不排斥通識教育。
2、心智訓練比知識傳授更為重要有一種對通識教育的膚淺的理解,認為通識教育就是拓寬知識面,增加若干概論性質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課程。必須了解,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在于讓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識的內在統一性和差別性,了解不同學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從而達到對客觀對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高等教育的重要責任是將人文學與科學間的鴻溝蓋接起來,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思考。
3、共同要求與個人選擇的關系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需要多樣化的人才,教育必須讓學生學會選擇。哈佛大學曾經要求學生在核心課程的選修中,選擇一個與自己未來專業期望最遠的門類,可謂用心良苦。通識教育要求我們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而這本身亦即對學生的一種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識教育有過各種觀點、做法及其爭議,也面臨著新挑戰和變革,但它在人才培養上的作用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有助于解決目前大學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
作者:高慶云 單位: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