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通識教育論文
一、校園戲劇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教育樣式中,戲劇教育應是一種良好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在國外,利用戲劇藝術原理的“戲劇療法”是一種相當成熟的心理治療方法,用來實現生理整合及個體成長。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開展校園戲劇通識教育,可以有效地達到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教育的目的。戲劇教育是以戲劇為手段,施教者與受教者共同參與運作的活動。在戲劇教育過程中,施教者與受教者相互融合、共同努力,提高廣大受教者的戲劇審美能力,即對戲劇藝術的感受能力、創造能力及鑒賞能力,使受教者的人生觀念、行為方式、心智能力都得到了培育,從而實現對人的塑造。戲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健全人格教育,其目標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與以提高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目標是相契合的。在普通高校,校園戲劇通識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可以是課程形式的學科性戲劇教育,如戲劇史論性課程、戲劇鑒賞課、戲劇表演課、戲劇工作室等;也可以是把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法,運用于其他學科教學的滲透性戲劇教育,如“角色扮演、情景對話、情境教學法”等;還可以是以人物扮演、課本劇表演、校園劇演出、心理劇編演等形式展開的活動性戲劇教育。這種校園戲劇多生態的通識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模式,架構的是一種動態的可以在校園內多層次展開的教育教學體系,通過其有效開展,達到利用戲劇藝術促使學生具備良好心理素質和較高文化素養的教育目的。
二、校園戲劇通識教育的功能與作用
在各門類藝術中,最接近人類生活本真的可以說是戲劇,其與人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學生)受教育的核心即是完成自我認知,達到心智健全、自我完善的過程。校園戲劇教育正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良好途徑,因為校園戲劇通識教育以戲劇藝術為依托,發揮戲劇獨特的教育職能,促進他們由“智”到“心”的全面發展。首先,校園戲劇通識教育能夠為受教者的心理疏導和情感宣泄提供平臺,并能矯正和促發其自我的認知水平。一般來說,良好心理素質的一個顯著標志即是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和意識,能正確認識與評價自我,形成自信、自立、自強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環境并有所作為。目前的大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加之就業壓力大,出現了不少的心理問題,在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涌現出種種困頓。社會變革時期的多重價值觀同時導致不少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在改變自身境況時,他們不能恰當地尋求自身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往往自我隔離,自我封閉,成為消極低迷一族。校園戲劇通識教育可以幫助他們疏解心理壓力,在學習與生活中敞露心扉、表達心聲。由于戲劇是“現實的模擬”(亞里士多德語)、“世界即舞臺”(莎士比亞語),是社會人生的縮影,反映一定社會文化,因此,在實踐中,校園戲劇活動對學生自我認知與意識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一些選修戲劇藝術課程和經常參加校園戲劇活動的學生而言,戲劇教育能夠提升他們藝術鑒賞能力,體驗豐富情感,感受世事變遷,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提高處世和反思能力。同時能使他們獲得間接的人生經驗,了解校園之外更廣闊的外部世界,體悟人生,豐富社會閱歷,認知并完善自我。其次,校園戲劇通識教育可以促發學生表達與溝通能力的生成,培育協作精神。語言和動作是戲劇藝術的兩個重要元素。在校園戲劇通識教育活動中,學生通過戲劇實踐,提升了表達與溝通能力。如在戲劇表演過程中,為了說好臺詞,必須在演出前的排練中竭力做到口齒清晰,發音準確、語音流暢、圓潤飽滿而富有情感,肢體語言得體、恰當,還要有適當的輔助表演。其目的在于使聲音優美動聽,富有感染力。在持續而有針對性的訓練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交際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同時,校園戲劇通識教育中的戲劇實踐是一項團隊活動。作為集體創造的藝術,戲劇最能體現參與者的協作精神。在多元的戲劇實踐活動中,每個參與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從角色分配、舞臺布置到排練與演出,每一個環節均需學生默契合作。如何分工和與他人協作,都是他們在具體踐行中要學習、掌握的技能。當學生親身投入校園戲劇實踐時,必定能在創作、組織、宣傳、協調、排練、演出等各個環節得到切實有效的鍛煉,有助于他們認識到自身及他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對其后工作前景、職業規劃、人生選擇都有極好的借鑒意義。再次,校園戲劇通識教育能增強學生角色意識。角色是一個人在一定社會文化關系中占有一定位置時所執行的職能的總稱。校園戲劇通識教育能使學生增強角色意識,明確角色定位,學會換位思考。一個人角色構成的要素主要包括身份、行為方式、社會地位以及擁有的權利。角色定位只有科學合理,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也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減少或規避心理問題和疾病,促進心理健康。積極主動地調整角色定位,以便能促使社會現實中的角色符合社會和群體的要求,成為受歡迎的對象,這是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健康成熟的標志,也是具有社會良好適應能力的表現。校園戲劇通識教育尤其是校園戲劇活動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具有這方面的職能,學生通過自編、自導、自演,捕捉、感知、演繹校園內外生活中的人與事,以小見大,剖析各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理念和社會問題,促使學生認知個體、群體和社會角色,在心理上和思想上盡早融入社會。
三、校園戲劇通識教育實施策略與展望
校園戲劇通識教育的實施與開展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各高校應科學、合理地制定、規劃相關策略與措施。具體而言,應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首先,在思想上應高度重視,并恰當合理地設置相關戲劇課程。如戲劇史論、戲劇概論、戲劇鑒賞、戲劇創作等應在開設之列。學校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模塊應包括戲劇藝術通識教育,凡是有比較完備的人文學科和藝術學科的高校都應該為全校學生開設戲劇類通識教育選修課,以提升其綜合人文素養。在課程設置與推行方面,可借鑒既有經驗。如北師大在通識教育實踐中成功地把戲劇史、戲劇藝術教學與劇本創作、鑒賞評論、課堂表演等結合起來,深受學生的歡迎和業界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應倡導、組織教師將戲劇手段融入到普通學科的教學中。比如,在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講授中,教師可以借助戲劇元素(諸如模仿、扮演、模擬法庭、小品等手段),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知識的傳授生動有趣,以便學生更大程度地理解、接收信息。這樣,授課教師借助戲劇元素、形式和技巧,使學生通過故事扮演、角色體驗等手段,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可以大大拓展人文內涵,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再次,打破課堂教學的束縛,在校園內廣泛開展各式戲劇活動。由團委、學工部、教務處、宣傳部引導、鼓勵、資助學生成立各類戲劇社團與各式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戲劇演出活動,并將之納入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爭取將校園戲劇活動常態化,學校進一步提供條件,設立大學生戲劇節,每年定期舉辦,以激勵學生的熱情和興趣,營造濃厚的戲劇文化氛圍。
作者:文媛 單位:成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