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建筑設計論文
一、建筑設計中的生態原則
生態建筑設計是貫徹生態學原則的建筑設計,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則。
1.循環再生原則
我們的很多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循環再生原則要求我們在原料、產品和廢物上多重利用以及循環再生。可持續發展貫穿整個生態機制,使物質在循環中重復充分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實現較高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自我調節原則
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態系統所特有的。生物會在最適合的時機下避免危險同時獲得保護。高級生態系統將具有自適應和字維持的自我調節機制。
3.層次階躍原則
占據生態系統主導地位的是人,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拜托舊的限制,改善并擴大環境容量,是復合的生態系由一個層次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
二、生態建筑設計原則
1.整體設計原則
建筑不是作為以一個簡單的單體去設計的,在滿足自身使用功能和業主的要求的同時還需將建筑融入所在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個方面,做到建筑與人文相結合,各個因素統一考慮,從中選出最合理優質的的方案。
2.高效無污染原則
包含三個含義:一是提高資源利用率,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智能體系,降低能量消耗,合理利用地區特點;二是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并且避免建筑材料對人類健康有危害;三是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
3.靈活多適原則
建筑的設計的設計方案應該能夠適應變化,以避免建筑物過早廢棄。我們可以通過適應性的改變,靈活性的設計概念和合理廢棄的概念來作為適應變化的設計策略。
三、建筑生態技術分析
1.植物的運用
植物具有美學,生態學和能源保護等作用,還可以調節氣候。建筑立體綠化應該成為建筑生態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授予極大地重視。隨著建筑物的高度逐漸增高,地表的空間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大片綠地的種植成為可能,使水平方向可以消除熱島效應。屋面綠化,樓頂上沒有東西遮蓋,通風好,陽光充足,可以開放樓頂,進行綠化。屋頂綠化還可以防止屋頂樓面的老化。墻面綠化,在陽臺或露臺上種植花草,還有墻面上的攀緣類植物。建筑內部這些植被,營造了一個遮陽含氧豐富的環境。
2.建筑朝向與布局
建筑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氣候條件對其自身的影響。合理布局。例如在北方,建筑冬季可以增加太陽輻射得熱,夏季可以減少太陽輻射得熱,且與當地夏季的主導風向一致,使建筑群的規劃布置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風等。
3.遮陽系統
一種是固定遮陽方式。水平固定遮陽裝置可以有效遮擋南邊的窗戶。但是太陽高度不足,尤其是室外溫度還很低的時候,對室內需要采光集熱就會造成影響。另一種是可移動遮陽方式。這種方式可以進行調整以適應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陽光,同時遮擋多余額熱量和陽光。在冬天,遮陽裝置就可以關閉,減少熱量損失。建筑安裝的可調控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內部的遮陽系統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面空間,可調節鋁制散熱片和遮陽板會安裝在受日照時間多的東、西兩側。南、北方向的窗戶則采用鍍膜落地窗戶,給人們提供了舒適的內部空間。每層樓層的陽臺也可以作為綠化平臺、觀景臺等,也可以考慮以后增建廚房或洗手間,使功能更加多樣化。
4.開放地面層
例如空中庭院,不完全封住蓋上百葉式的屋頂,既可以遮陽,又可以通風。開放的地面空間使人們有機會自由進出,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四、生態建筑趨勢研究
1.利用地下空間
目前城市用地緊張,人口急劇增加,建筑越來越高,這給城市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所以說,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土壤本身的隔熱和蓄熱功能節省了很多能源。在地下,沒有大氣污染,空間維護的費用很低,并且抗震性能很好,對我們的生態建筑有很大的幫助。
2.節能環保材料的開發
我國產品的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原料都成了廢棄物,既浪費嚴重,又破壞了環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材料,為打造生態建筑打下基礎。
3.多學科領域
生態建筑不僅是一個建筑師專業能夠完成的,需要多個學科領域的專業。生態建筑是一個很專業的技術集成體,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需要專業的工程師來配合工作。如果讓建筑師掌握全部的知識也可能,因此各個領域專業的人員要相互溝通,共同構建具有生態意義的建筑。
4.健全自然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維持在平衡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動態的,呈現出發展性和穩定性這兩方面。健全自然生態系統,要在原來穩定的狀態上加以發展,更要表現出新的、合理的結構,更好更高效的生態系統,這將有益于我們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建筑的生態化。
五、結語
生態建筑是未來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與建筑如何更高的結合,還需進行更多的探索,新技術的研發應用,設計理念的改變都至關重要。結合建筑所在地的氣候特點,文化背景,以人為本,盡可能的減少污染,達到資源循環利用,真正實現環境與建筑協調共存。
作者:郝娟 單位: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