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一、孔子及其《論語》中的人本思想
孔子學說體系的核心是“仁”,它體現了孔子對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等思想的思考。孔子對“仁”有種種解釋,但首要的是“愛人”。(《論語•顏淵》)孔子指出人是區別于野獸的社會人,認為“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論語•微子》)人既然是社會的人,就必然有著某種共同的特征,這就是“性相近也”,(《論語•陽貨》)人都有人性。共同的人性使人們組成了社會,而“仁”則起到了調節人們社會關系的作用。正是在此基礎之上,孔子創立了囊括著為人之道、待人之道、治人之道的關于人的學說。
孔子的為人之道思想大多是關于人格道德修養的思想。孔子認為為人之道是人自身發展的根本,是實現人的最終目標的前提。并強調個體道德修養的最終歸宿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強調主觀能動性在道德修養方面的作用,指出“為人由己,而由人乎?”(《論語•顏淵》)“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并認為“通過主觀努力和自我修養而能夠達到‘仁’的要求的,就是君子,反之則為小人。”[1]這充分表明了孔子對以自覺、自強、自為為前提的人的主體性認識的加深。
孔子的待人之道則是關于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思想,孔子的總原則是“仁”,即“愛人”。具體說來,就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和為貴”(《論語•學而》)。其理想是實現全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實現的手段是以個人主觀努力為主,先求諸己,后推己及人,乃至影響全社會??鬃诱J為,個體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應當尊重他人自我實現的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他主張從“親親”出發,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愛人的行為,力爭做到“泛愛眾”(《論語•學而》)的博愛。孔子認為,“愛人”就要承認他人的地位和尊嚴,尊重和關懷他人。也正是在這個理念基礎上,孔子提出了“孝悌”的觀念。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論語•學而》)
孔子的治人之道思想是關于人的發展的最終目標的闡述,在孔子眼中,將其描繪成了“天下歸仁”(《論語•顏淵》)的景象。治人之道在與為人之道、待人之道相結合之后便產生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這不僅是個體由內在修養到外在德化的自覺要求,而且是主體自我完善的必然過程。孔子主張,治國者要做到“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尊五美,屏四惡”。(《論語•堯曰》)此外,還要對人民施行仁政,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只有這樣,才能夠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相對穩定的條件。在治人的具體措施上,他認為必須“舉賢才”,任用仁人執政,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人民“足食”、“富之”,繼而實現“教之”(《論語•子路》)的目的??梢?,孔子想建立的是一個生活富足、禮義教化盛行、秩序安定的“天下歸仁”的社會。
二、《論語》中的人本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當今“以人為本”思想正是孔子及其《論語》中的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以人為本”中的“本”字在這里指的是“根本”的意思,而非哲學中所講的“本原”。關于“本”字,“實質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們關注”。[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它既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3]即一切以人的發展為目的,要關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這里的終極關懷,可以說“是一個以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為前提,以肯定個人的自由和平等為前提,以肯定個人自由和平等為基礎的概念。它體現了人文關懷”。[4]而這種人文關懷最終要以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作為衡量標準,這是因為,以人為本要最終體現在人的需要方面,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終極目標。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盡可能滿足人的需要。
教育家蔡元培在談到教育本質時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使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教育的一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6]在性質上看,“是‘使人向善’的教育活動,始終追求著一種‘應然’理想,創造著一種可能的生活。它不僅提醒人們意識到自己是誰,正在干什么,而且讓人們懂得自己是誰,應該干什么”,“它始終以其特有的方式關注人的發展”。[7]而這種特有的方式,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即“以人為本”。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上就是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個性化與社會化相協調的原則,注意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個性的“現代人”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既重視學生的社會化,又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還要通過各種個別教育的措施促進學生的特長和獨特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