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踐調研模式
雖然在新課導入階段對課程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在生活中隨處都是可以看到產品包裝的身影,也是最好的認識實例,可以引導同學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認識它們,帶著問題去市場調研考察,看看產品實際包裝到底包含著的方方面面,然后把它們看到的,所思考的,所想到的問題拿到課堂中一起討論學習,也可以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一起切磋相互共勉。最后對于同學們沒有提出的觀點和認識,可以作最后的總結,這樣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很快就進入良好的狀態,學習效果顯而易見,從實踐調研中逐步積累與課程相關的知識,對于參與真正的課題訓練起到了相應的作用。
2注重基礎訓練
在包裝課程教學過程中理論講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理論教學中把重點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在理論教學中處處設問讓學生學會在學習中主動去思考問題。在課程中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包裝課程中最為重要的方面。實踐中分為基礎訓練階段和提高階段,首先要把包裝結構訓練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越來越提倡綠色設計的今天,包裝也越來越重視低碳節能,節約環保的理念,綠色包裝深入人心,對于現代包裝紙結構是值得提倡的材料之一,運用紙材料進行加工制作的占到了70%,可見紙盒容器在包裝設計中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典型紙包裝設計的步驟和方法,對于常見結構類型,材料的選擇都要了解,這部分教學的過程主要是先從實物入手,把實物紙盒包裝結構進行拆解,分析其內在的細節結構特點,然后再進行結構圖繪制進行仿造制作以達到掌握包裝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在這個環節中每個同學都需要大量地進行基礎訓練,目的是為了加強他們的實踐動手的能力,先從簡單的包裝結構入手,然后到復雜的結構設計,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研究學習,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很快就能夠了解大量常見的包裝結構,并且能夠熟練掌握包裝的結構設計,為以后的深入學習埋下了伏筆。
3創新提升階段
在結構基礎的訓練結束之后,對于同學們已經掌握包裝的結構和基本的制作方法,那就需要自己去創造新的造型,新的設計形態,這個階段也可以是最難最關鍵的環節,通常筆者會增加課題的難度在包裝結構上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例如題目《空中飛蛋》和燈泡外包裝等,材料和制作要求嚴格規范,主要把重點放在包裝結構造型設計上,視覺方面不做考慮,除此外最后還要對同學們的創作的作品進行檢測,如包裝是否起到保護產品的作用以及節省資源程度,外型美觀程度等等,這樣的訓練使同學們對于課程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通過親自檢驗體驗到設計的成功和不足而取得很大的提高和鍛煉,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主觀能動性。
4裝飾設計與表現
不同的商品,想要對消費者表達的信息也不一樣,食品、日常用品、化妝品、醫藥、書籍等等。不同的商品內容不同,所反映的產品內涵、企業形象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商品對于包裝的要求也不一樣,對于包裝圖案的設計要求也是具有差別的。包裝的圖案樣式、色彩的運用無不代表著產品的內涵與靈魂,是企業文化的載體與表現形式。這些都無不體現著包裝的裝飾設計與表現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說打破常規的新形態以及新結構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那么版面設計則使包裝更加完美和新穎。在這部分中所涉及的圖案圖形的設計運用,色彩的合理搭配等等。由于每個同學的基礎和審美不同設計的最終表現也是有所區別的,這就需要老師做到合理的建議和歸納,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要給予提點,基礎好的學生要盡量放開,讓他們展現自己的風格,作出富有個性化的作品。但是有前提不能忽視包裝最基本的特性。同時在這里我還注重利用現代先進軟件技術引導學生多多欣賞優秀作品,從優秀作品中認知到包裝的用色技巧,品牌形象表現,展示整體效果等方面。以實例加講解的形式進行學習,并且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把它借鑒到自己的設計中去。除此之外同學們的軟件操作也是要熟練掌握,對于以后從事這行業打好基礎。
5項目引入課程
在設計課程教學中最后結束課程都是要交相應的課程設計,在包裝設計課程中項目都是老師擬定的虛擬課題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可以把企業的設計項目融入安排到教學中去,還有就是一些教學科研項目以及包裝比賽等等這樣的真題設計體現在課程設計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地選擇項目使得學生在整個項目中充當主導者,教師則是旁觀者和引導者,學生們嚴格按照制定的計劃進行設計。首先,搜集設計素材資料,匯總前期市場調研結論,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受眾的需求及客戶的要求這個階段在整個項目中最關鍵,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是否扎實,動手能力是否熟練,以及與后期印刷工藝是否得當。在整個這題設計過程中,老師要對其把關,對于學生討論解決不了的要給予應有的幫助,這樣學生通過努力和老師幫助下,可以獨立完成整個的設計創作。確切地說教學方法是靈活多變的,要根據課程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合理的安排。最后課程小結中可以以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讓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也要涵蓋在該課程最后考評成績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趙 擂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