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軟件畢業生的就業機遇
有關權威部門統計,未來幾年內我國軟件行業的從業機會十分龐大,每年對軟件人才的需求將達到80萬-100萬人,而現有行業從業人員只有50萬人左右,專業開發人員不到25萬,目前大部分院校出來的應屆計算機系學生,真正能當年進入軟件公司工作的只有10%~20%左右,缺口很大。中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指出:未來5年我國信息化人才需求可達2000萬人,每年至少需求40萬人以上的軟件人才。于是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紛紛搶入軟件人才教育市場,新設軟件、軟件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等現象風起云涌。目前怎樣搭建一個“學生——企業”平臺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這個平臺就是在校大學生通過參加企業軟件工程的實訓來縮短學校教育和社會需要的差距,填平鴻溝。
二、建立以實訓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傳統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是:課堂教學——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這其中課堂教學注重基礎性、理論性、系統性,相應的實驗課則注重知識的全面性、技術覆蓋面、與課堂教學的配合等。實踐目標用于強化理論的學習,內容往往缺乏工程應用背景,脫離實際應用,加上所安排的實踐課往往課時有限,難以達到一定的編程量。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課程實訓體系就需要將原有的課程實驗改革為課程實訓。與實驗相比,課程實訓更關注實踐性、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1.課程實訓體系統的設計課程實訓的目的是為了以后能為參加企業的大型項目實訓打下堅實的基礎,它是一個階段性項目實訓的訓練過程,在課程實訓中,每個課程對應一個實際的開發項目,課程單元對應實際項目的一個模塊或者是它的一次漸進。在課程實訓中,學生了解項目的背景,探究項目的工作原理,直至動手實踐完成工程項目,都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指導與引領作用。該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網狀人才培養模式,它以各種技能和綜合素質的養成為實訓目標。
2、課程實訓體系的訓練過程
(1)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以崗位要求為基準,以職業能力為主線,建立以實訓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2)突破傳統課程體系、瞄準職業崗位能力進行課程改革突破傳統“三段式”課程體系,構建以實現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的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新體系,新課程體系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以培養崗位職業能力為目標,突出實踐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新的課程體系由實訓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和素質培養體系組成。
4.建立以企業項目實訓為體系的畢業設計
1、建立以企業項目實訓為體系的畢業設計有兩種方法:
(1)學生進入企業,接受企業員工的真實環境下的訓練。
(2)引企入校,以企業技術人員為指導教師的畢業設計。在課程設計中只是局部接觸到了企業軟件工程的一些知識,但是還不系統。通過參與企業項目實訓,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企業工程與學校實習,實踐的區別。實訓基地建設方式:
①實訓環境完全按照企業文化、機構設置、項目需求、研發模式、團隊特色等軟硬件條件的需求來搭建;
②實訓項目是從軟件開發的國內知名骨干企業中挑選出一批具有行業特色及代表性的項目;
③實訓的項目經理是從骨干軟件企業中挑選出來的,理論及實踐經驗豐富并參與過實訓項目開發的項目經理來擔任;
④實訓管理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讓實訓學員親自參與實訓項目開發,將其融入IT企業的真實運行環境;學習了解IT企業的軟件項目開發規范、流程和項目管理方法以及軟件工程知識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感受IT企業對員工知識結構、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的要求;體驗企業文化;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積累項目實戰經驗;
⑤實訓的實施規范嚴格按照軟件工程的規范來進行,實訓學員按照25個人的規模分成若干個項目組,每個項目小組將參與項目詳細設計(項目編碼)、項目測試和項目驗收過程,并形成規范、標準的文檔。
2、實訓所取得的成效通過對實訓學生的調查,能夠在以下兩個方面得到提高:
(1)硬技能的提高掌握了基本的開發技術、熟悉了企業常用的工具和平臺、熟悉了軟件工程的流程及軟件控制、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了快速學習的方法、熟悉了軟件工程中常用的工具。
(2)軟技能的提高通過實訓可以使學生在團隊精神、溝通協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規劃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IT成員,并能根據自己的所學、所見、所識來提高編寫簡歷與參與面試能力。
三、結論
開展軟件工程實訓是我們探索研究型大學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踏出的第一步,隨著企業與學生對實訓認識的加深,實訓工作會得到更多的重視。通過實訓使學生磨練軟硬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為企業選拔優秀人才、儲備后備人才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也為畢業生的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王小慧 單位:德州學院計算機系